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随后,滴滴打车发布官方微博,称:因为某些原因,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不得不中途取消未来两周的“免费坐快车”活动。真的很抱歉,这一次我们不能约了!
尽管滴滴打车没有明确指出取消“免费坐快车”活动的原因,但此决策应该与其被请去“喝茶”有关。“免费坐快车”是“滴滴专车”近期推出的一个市场活动,旨在通过巨额交通补贴,拉动市民使用滴滴专车出行。
“免费坐快车”被叫停是近期全国范围内专车业务被监管部门治理之其中一例,而治理的原因看起来很简单,即专车“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交管部门看来,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有关专车平台接入私家车和驾驶员未经许可,擅自开展客运服务的行为均属违法行为。
真正的原因是,从法律上,专车平台业务的运营是存在争议的,连执法者在面对时也比较含糊犹豫。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世界变化太快,科学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已经突破原有法律法规对世界的认知,使滴滴专车这类新生事物,处于一个法律的灰色地带。
法理学有两句话,一是法律永远滞后于社会发展,二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这是类似互联网专车等新兴事物,在现实中能够对出租车垄断格局造成冲击的法律基础。但我以为,长远看来,纠结于法律条文其实意义不大,如果互联网专车是恶的、负能量的,就算一时逃脱法律制裁又能逍遥多久?通过立法和修法很容易将其扑灭,反过来,如果互联网专车给社会带来的是正的效益增长,利国利民,过时的法律有什么理由一直去阻碍它的发展呢?
打车软件或许曾存在争议,但就对社会的助益来说,很多乘客从一开始就对专车业务持支持态度的。因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它把原来传统企业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来的社会资源,高效、安全地组织起来,既方便了市民,又绿化了交通,还缓解了城市的压力,属于百利一害的新行业,而这一害,也只是损害到原有被垄断的出租车行业的利益。
现在都在提“互联网+”,互联网专车业务不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吗?它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把分散在各个角落的社会车辆组织调度起来,在不新增加传统所谓“运营车辆”的情况下,使这些平时空驶、闲置的车辆搭载上乘客,解决了黑车的安全问题、租车的效率问题、的士的服务问题、市民的出行问题,是传统行业加上互联网翅膀飞起来的典型案例。
客观说,“滴滴专车”现在遇到问题不是坏事,因为这在未来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将是一个普遍现象,世上没有不付出代价的产业革命与商业革命,互联网+的到来,不只是带给企业效益与效率,还有可能是来自新商业模式的冲击,是对垄断势力的挑战,是对传统思维的撕裂,是对既有价值观的颠覆,从这个角度说,对互联网+落地不能叶公好龙,互联网+的天空应该容得下一个滴滴、多个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