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去成都宽窄巷子,我曾被那里墙上的一幅浮雕喷绘所震撼。画面上一位骑三轮车的中年男子,披着雨衣,穿行在狭窄的街道里,车上还摆着土豆和白菜。男子不经意地回头一撇,尽把人世间的冷暖都表达出来。这便是成都的宽窄巷子。
成都,这座西南重镇,历史底蕴丰厚,人文荟萃。宽窄巷子,便是其典型所在。虽说,现今的宽窄巷子已经改造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但你要是去走走,似乎每一个角落,都灌满了厚厚的历史记忆。
宽窄巷子,是由三条并行的街道组成,分别为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成都人喜欢把他们都叫做宽窄巷子。它是成都历史上遗留下来较成规模的清代古街道,与成都的另外两个地方,大慈寺和文殊院,并称为成都的三张历史文化名片。
宽巷子并不算宽,窄巷子也不算窄,只是沿着这些巷子,连排建筑大都是北方的四合院风格。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独特的庭院,围着庭院四面建房,小户人家一进院落,大户人家都有二进或三进院落。在大门外的人,无法窥探到屋里的状况,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
为何在长江以南的成都,会有如此规模的四合院呢?这还要从清朝的历史说起。清康熙57年,准噶尔部在西南闹事,清军派大批人马南下平叛。战役结束后,有千余名清军便留守成都,军营就驻扎在现今的宽窄巷子。这些北方来的八旗子弟,划片而治,在宽窄巷子周边建起了大量的四合院建筑,供自己或家人居住,宽窄巷子的最初格调也因此形成。
其实当初清军驻扎在这里时,街道并不叫宽窄巷子,而是叫“兴仁胡同”和“太平胡同”,这是个带有典型北方色彩的地名,辛亥革命后,一批达官贵人看中此地,纷纷来此修公馆,盖洋楼,据说当年蒋介石也曾到访此地,可见当时的宽窄巷子是何等的热闹。
关于宽窄巷子名称的由来,有个很搞笑的说法:当年民国政府派人来此地勘探,一位测量的工作人员,随口把一条宽一点的巷子说成“宽巷子”,把稍微窄一点的那条街叫作“窄巷子”,而井巷子,是因为巷子口上有一口当年清军饮马的井水,便称之为“井巷子”。于是,宽窄巷子就成为这里的正式地名。
其实,地名怎么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宽窄巷子到底体现出了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提到当年清军的八旗子弟。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八旗子弟有个外号叫“纨绔子弟”。他们领着朝廷的“月薪”,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擅长喝茶、画眉、玩京剧票、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凡是天下能有的吃喝玩乐的事情,他们都深蕴此道。所以,宽窄巷子的起初,便成了这些人玩耍的场所。
到了民国,大量的名人雅仕来到这里,其带来的休闲享受之风,也不输于当年的八旗子弟。而且玩的更高尚,更有味道,西餐、咖啡、留声机、胭脂盒等,都在这三条巷子里生根了。中西合璧的文化,让宽窄巷子一时名声大震。
宽窄巷子可以说是继承了这一文化脉络,也体现出成都人独有的“慢生活”。网上有段子说,地震时,成都人照样不急不忙地在打麻将,大概这就是悠闲生活的真实写照。到宽窄巷子,最大的体验也是如此。
宽窄巷子东西朝向,当早晨第一缕阳光照射进巷子时,你就能见到坐在巷子里享受早餐的人。巷子里的咖啡馆、茶室通常要到下午才开始营业,但这也无妨成都人的生活。街道两旁的店铺,会开始慢悠悠地开门打扫卫生,摆摊的老人,低头抽着旱烟,根本无视街道上行走的人们。或许老人会告诉你,这么早来宽窄巷子干吗,我们的生意要从晚上才开始。
现今的宽窄巷子,三条街分别有着不同的格调:宽巷子代表着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以原住民、石板路、老胡桐树、雕花门头为主;窄巷子则以西式餐饮、休闲文化为特征;井巷子以酒吧、夜店和文化墙为特色。这也为来宽窄巷子旅游的人,提供不同氛围的体验。
本世纪初,宽窄巷子荣获了“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的称号,这使得现今的宽窄巷子,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吃住行样样俱全,商业氛围也是很浓的,当然,这也跟国内大都数的古镇古街相仿。到宽窄巷子,老成都的名小吃,你不得不尝一下,麻辣兔头、三大炮、肥肠粉、糯米鸭、黄焖羊排、叶儿耙、卤肉、夫妻肺片等,当然,你要是不怕辣,坐下来点一盘四川火锅,也是挺销魂的享受。
其实宽窄巷子中,最能体现老成都特点的,要算井巷子里的那段文化墙。井巷子紧挨着窄巷子,也是东西走向。巷子北面,是一大排改建过的老式民宅,也有一些原住民在。而巷子的南面,有一堵墙,全是用砖块砌成,它把井巷子跟外面的都市隔开。就是这堵墙,是当年在重建宽窄巷子时,从全成都征集到了四万多块不同年代的古砖,这些古砖按年代分别砌成不同的样式,有着不同的故事。从墙边走过,你仿佛走入了成都的历史。
宽窄巷子,就是这样一处无时不在显露历史记忆的地方。四合院会告诉你,老胡桐会告诉你,就连墙角边那块曾经的拴马石,也在诉说着它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