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10多年后,王星取得了一连串成绩——获得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我国电子对抗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不久前,又戴上了第2枚二等军功章。
成功之路,看似辉煌,其实布满了荆棘与坎坷。
研究过程中,王星发现国外生产的某型告警器不能自主更新数据,出错率居高不下,有时飞行员宁愿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愿相信告警器。可该型告警器内部结构复杂,原理深奥,资料匮乏,一直未能实现国产化。掌握不了告警器技术,岂不是让外军扼住了咽喉?
“不能让别人掐住我们的脖子!”王星跟告警器较上了“劲”,过起了外场、饭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设备舱里,他一呆就是1天;几十本专业技术书籍,他通读了好几遍,写下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那些日子,老王疯了似的,洗漱时都在念叨设备参数。”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也是那段日子的真实写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王星和他的团队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不仅提升了战机的作战性能,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可他并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很快,他又盯上其他课题。
某新型战机的电子对抗设备与雷达工作时互相干扰,战机的生存能力受到威胁,电磁干扰问题亟须解决。可查遍国内外资料,也没有找到相关方面的信息。怎么办?王星不信邪,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科研经验,创造性地提出采用“动态时分控制带阻滤波法”设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反复论证,王星的创新设想得到专家一致认可。改进后的战机,不仅解决了电磁干扰问题,还显著提高了电子对抗设备的使用性能。
凭着过硬的素质,王星几年前被任命为某师装备部副部长。但他并没因走上领导岗位,放下自己的“老本行”,而是利用各种机会到部队了解情况、发现问题。1年后,王星主动向组织提出,离开领导岗位,专门从事研究工作。
有人说他“傻”:丢下令人羡慕的“官”不当,守着实验室有啥出息?王星却不以为然。他说,“只有把自己最大的优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形成最大的战斗力,才能擦亮更多战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