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国内专家称,“嘎隆拉隧道工程实施极为困难!”
2010年12月15日,历经武警交通一总队200余名官兵700多个日夜艰苦鏖战,全长3310米的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胜利贯通!当扼守南北两端相向掘进的两支尖兵胜利会师,纵情欢呼的时候,专家们所有的预言和担心都被彻底打破!我国最后一个县域公路盲点将在共和国交通版图上永远消失。
这是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壮举!属于中国筑路军人的传奇!伴随着嘎隆拉隧道的贯通,西藏墨脱,从此不再因为雪山阻隔与世隔绝,不再因为山高路远远离人们的视线之外。
一、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生命之路
墨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藏语意为“隐秘的莲花”,西北东三面是喜马拉雅山和岗日嘎布山,南与印度接壤,是我国内地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至今惟一不通公路的县,素有“高原孤岛”之称。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墨脱公路的修建。1961年,西藏军区原公路部就开始前期勘测。1965年,筑路大军试图打通自帕龙老虎嘴沿帕龙藏布江、雅鲁藏布江通往墨脱的道路,由于山势太险而被迫停工。1975年从波密县扎木开始修建的墨脱公路到达了80公里处,由于技术条件不够于1980年停工。1994年,在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下,一条泥土公路终于修成,汽车第一次开进墨脱县城。由于地质构造极不稳定,部分路段很快被大面积塌方和泥石流冲没。那一辆刚刚开进的汽车,瞬间被冲天而降的泥石流塌方砸毁报废,永远地成为路边的“文物”。1995年,国家再次投资2000万元,对墨脱公路嘎隆拉山危险段与弯道进行加宽改造,但始终无法改变墨脱公路年通车不足4个月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10余人因翻越嘎隆拉山而身亡。
在无情的大自然灾害面前,墨脱公路的修建终因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和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四度上马,四度被迫停工搁浅,始终无法改变那里的交通状况,生活在墨脱的人们一直处于极度封闭的状态,与世隔绝。
墨脱公路的建设,是加强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工程一次次受阻,但党和人民修建墨脱公路的决心从来不曾动摇。从2002年起,国家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对墨脱公路的建设进行前期勘查设计,并于2007年立项开展“西藏扎木至墨脱公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努力攻克高海拔、复杂地质地貌、恶劣气候条件下公路隧道建设、地质灾害治理等关键技术中存在的核心技术难题,为彻底整治扎墨公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08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西藏墨脱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决定投资9.5亿元建设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这项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被列为西藏自治区1号工程。
作为先期准备工程的嘎隆拉隧道,为墨脱公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关键性项目。2008年初冬,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硬骨头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武警交通一总队官兵身上。
这支被誉为“青藏高原筑路先锋”,有着30余年高原筑路光荣传统的英雄集体,自受领任务的第一天起,便集中两百余名优势兵力,集结近百台套价值3000万元的精良装备全力投入施工。进出口两端分别由所属二、三支队扼守,进行相向掘进,不见不散。
“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这批以80后为主,70后、90后为辅的筑路官兵队伍中间,既有常年在高原施工、具有丰富施工生活经验的“老高原”,也有长期在内地省区担负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新军。早日打通嘎隆拉,让进出墨脱的人们不再经历生死煎熬,这一朴素而又强烈的愿望,感召着年轻的筑路将士们建功立业,筑路报国。
2008年12月18日,阵阵空鸣的风钻声,打破了嘎隆拉雪山的千年沉寂。隧道进口端指挥长程春明手捧隧道纵剖面图,指令快速掘进,赶在严冬之前使洞口快速成型。然而拨开厚厚的积雪,风枪插入山体表面还不足20公分,枪杆似乎打了个趔趄,左右摇晃,无法深度嵌入山体。
程春明跳将上前,定睛一看,洞口山体竟是厚厚的积冰。他赶紧把所见所闻拍成图片资料,发给远在内地的导师。
很快得到反馈信息,导师深叹一口气说,“这就是现代海洋性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在世界隧道施工史上极为罕见!”末了,导师告诫道,即使强行挖开断面,可在暗冰密集的山体之上,进行混凝土施工必然使冰块融化,极易造成空腔。
空腔是隧道结构上最为致命的伤害。程春明傻眼了,这位曾成功参建过二郎山、鹧鸪山、海子山等我国标志性高原隧道,荣获中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和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的少校工程师,生平第一次感受到空前的压力。
“在严冬来临之前,必须将洞口快速成型!”程春明再次给自己下了死任务。他紧急调集地质雷达仪TSP超前探孔,对洞口端岩层山体进行超声波地质预报。并果断调整施工计划,计划在40天内快速掘进50米。
监测资料显示,洞口穿越现代海洋性冰川,冰积物居多,强弱交替频繁,软弱不良地层较多。“快速穿越40米长的海洋性冰川堆积体,第一时间抵达恒温区!”程春明暗暗给自己鼓劲!可若采用原有的大管棚作业方式,周期长,时间不等人!程春明创造性提出灵活机动的小管棚作业方式,可存在一定的风险。
有人说程春明简直是野蛮施工。可没有风险哪来的突破,在小管棚得作业方式得到地方业主设计监理三方首肯后,3天快速掘进5米!经过技术检测,得出大管棚改用小管棚可行的结论。
野蛮施工变成科学施工,程春明带领官兵一鼓作气,成功突破40米的冰川堆积体,可盼望已久的稳定基岩始终没有出现。
200米、250米、300米,冰川泥石流堆积体还在不断延伸。尽管进入恒温区,但嘎隆拉雪山零下二、三十度的极端气温和从隧道断层渗下的冰川雪水,导致洞内的温度始终在冰点以下,给冬季二次衬砌混凝土施工制造了史无前例的障碍。
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必须要达到25摄氏度的温度支撑,才能使之达到最佳的凝结效果。程春明积极提出应对方案,在工厂化的作业车间里,对原材料进行热水搅拌时加入早强剂、防冻剂形成主动保温,并增加水泥使用量,增强混凝土强度。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程春明给浇筑的混凝土穿上了厚厚的“保暖内衣”,覆盖800余床棉被、电热毯,并用薄膜养生,形成密闭的被动保温措施。
2009年5月,为动态跟踪检查隧道冬季期间施工混凝土工程质量,交通运输部专门邀请具有国家甲级资质的检测权威部门,采用地质雷达仪对混凝土进行突击性检查,这在西藏施工史上尚属首例。交通运输部质检总站站长李彦武全程检测了二次衬砌的混凝土后,感慨地说,比内地高速公路的质量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