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风云网
风云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时政

卫生部:坚持公益性 三方面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改革

时间:2015-10-13 13:40|来源:|作者:|点击: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

  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发展

  马晓伟

  卫生部副部长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感谢会议组织者邀请我参加这次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医疗卫生机构是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借此机会,我向大家介绍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发展的一些情况,希望得到各位的关心、重视与支持。

  一、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发展的简要历程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针对不同阶段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在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发展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改革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至1992年,这一时期是放开搞活、增加供给的阶段。当时,国家财政能力不足,医疗卫生机构补偿不足,缺乏活力,能力低下,而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长,出现了全国性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改革主要措施是:实行多渠道筹资、多种形式办医,扩大服务供给;政府减少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实行简政、放权;医疗机构多方筹集资金、自主发展,通过经济激励等措施,调动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通过改革,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规模、条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医药费用快速上涨、居民个人负担比重明显增加的情况。

  第二阶段是1993年到2002年,这一时期是开始全面综合改革、医疗卫生机构活力进一步增强的阶段。这一阶段,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卫生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经过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增强活力,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多渠道办医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薄弱,医药费用快速上涨,城乡居民缺乏医疗保障制度,主要依靠自费看病就医,出现了新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同时,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发展和管理医疗卫生事业的认识不足,对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不够准确,照搬经济领域里国有企业改革做法的现象比较突出。

  第三阶段是2003年以来,这一时期是着力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阶段。2003年,战胜非典疫情以后,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着力加强卫生工作,开始关注解决重医轻防、重城轻乡等体制性问题,在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控制、农村和社区卫生建设、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基本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初步开创了卫生工作新局面。

  与此同时,医疗卫生领域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矛盾日益凸现,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和发展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

  2009年3月,经过近3年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和修改完善,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正式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针对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路,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一)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医疗卫生服务有些是公益性的、有些是经营性的,但面向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是公益性的,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也是不少国家的做法,是国际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不仅体现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比如,重大疾病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而且体现在群众的基本医疗方面,例如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要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公益性和公平性,一方面要着力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尤其是发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不仅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而且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大量公共卫生服务,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二)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维护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健康权益的必然要求,这方面最关键的是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广覆盖就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保基本就是保障基本需求,可持续就是要与发展阶段相适应。要合理区分基本医疗卫生和非基本医疗卫生的界限,基本医疗卫生是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提供,确保公平;非基本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多元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还要看到,基本医疗卫生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取决于综合国力水平,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提高。

  (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公平与效率、基本服务与非基本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采取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务,真正维护群众利益。

  (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在范围上做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又要在服务水平上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各方利益,将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三、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在明确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发展的思路和基本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并与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互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安全。公共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按照承担的职责任务,由政府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工资水平和经费标准,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人员准入,加强绩效考核,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二,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以培养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充实基层,充实边远贫困地区,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补偿机制,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明确收支范围和标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

  第三、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公立医院改革有三大领域:一是要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三是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公立医院运行绩效。同时,公立医院改革有九项任务:一是改革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二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三是改革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四改革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五是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六是加强公立医院管理,七是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八是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九是加快推进多元办医格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正在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机构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客服邮件:fengyKF@126.com

Copyright © 2002-2023 风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