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下,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业绩再度飘红。2009年上半年,中石油股份高达净利润505亿元,在全球最赚钱石油公司排名第二。中石化股份也实现净利润332.5亿元,同比增长达300%。
在年初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名单中,中石化首次挤进前十,居第九位。中石油也名列第十三位。在2008年初,中石油、中石化分别提出了中长期的远景[综述 图片 论坛]规划。
中石油宣称,到2020年,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中石化则表示,要用10-15年时间把中国石化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两大石油公司正在成长为跨国的能源巨头。
两大石油公司与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这样传统的国际性石油巨头还有多大的差距,未来他们国际化之路将如何走下去,这些问题并不仅仅能通过利润和排名就能解决。
上下游渗透
相比于中石化,在上游的炼油、天然气开发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中石油更有可能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国际性石油公司。毕竟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相比较中石油弥补下游短板,中石化突入上游各项成本都会高很多。
上溯到1998年,国家将化学工业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化工总公司分拆。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了中石油、中石化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
成立之初,中石油在上游的勘探开发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中石化则依靠终端销售控制着下游。十年之后,双方的业态和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中石油集团的原油产量达到了1.8亿吨,生产天然气617亿立方米,中石化则分别为0.4亿吨和82.6亿立方米。
不仅如此,因为下游需求巨大,中石化集团2008年加工原油达到了1.73亿吨,这也就意味着中石化有70%多的原油依赖于进口,受制于国际油价的波动,这也给中石化的生产经营增加了更多的成本。而中石油的年加工量为1.25亿吨,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今年3月,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在一次内部会议中就强调,油气资源不足是制约中国石化发展的突出“瓶颈”。他表示,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为什么中石化提出了“全力打造上游长板”的要求。
近两年来,中石油突入下游的力度也不断强化。近几年工作报告中,完善石油石化产业链布局,尤其是在中下游炼化和销售方面的布局,是被反复提及的重点内容。
中石油股份总裁周吉平就表示,中石油的上游、下游、销售的比例是1:1:0.8。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上游与下游比例是1:1.8到1:2之间,有些公司的比重达到1:2.4,销售部分所占比重更大。
中石油的计划中,到2015年,其炼油能力将努力倍增至2.4亿吨/年,国内成品油销售量达到1.3亿吨,力争占据国内半壁江山。
对于中石化而言,突入上游的难度更大。国内优质油田基本已经开发殆尽。提高采收率、加大勘探投入技术研发等成为主要的手段。在中石化到2020年的远景规划中,国内外油气当量产量的目标是达到1亿吨。
要实现上述的目标,走出去是唯一的选择。
海外扩张
2009年上半年,包括中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中石化宣布并购瑞士Addax公司在内,中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出手收购海外油气资产的成功案例达到了7起。
近期的收购属于中国油企的第二波扩张,与此前不同的是,除了更加重量级以外,收购方式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开始从收购企业转变为收购控股公司股权。
在2006年、2007年的并购潮中,中国的石油公司受制于政治地缘、价格因素等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轮的资产收购中去。
在参与中石化收购Addax公司人士看来,此轮收购可以看作中国能源企业在数次并购失手后的经验总结。
之前的中国石油公司的并购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政治关系密切的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而近期,包括加拿大、瑞士、阿根廷等欧洲、美洲国家的油企资产也成为中国企业的猎物。
近两年,中石油、中石化纷纷组建了专业的海外勘探开发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海外资产评估队伍。“从开始的谈判、估价到避免收购政治化情绪等,中石化在操作上越来越体现出一个国际化公司的作派。”上述人士表示。
中石油正在组织编制各类规划,将形成总体规划、专业一体化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战略规划体系,包括海外战略在内的各项规划将在2010年6月前发布。
在中石化的规划中,明确表述要大力发展国际化经营。继续推进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加快建立有一定规模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以获取资源为前提,在海外投资建设炼化项目。
这也被国际社会看成两大石油公司国际化的重要表现。
此轮并购的另一个特点是补齐企业业务短板。中石化并购Addax公司成功,将促使海外油气产量剧增。Addax公司年产原油约700万吨。其原油储量Addax公司储量相当于中石化的八分之一,产量相当于中石化2008年产量的16.7%。
同样,中石油并购日本大阪炼油厂,也将使其中下游海外业务得到有益补充,完善其产业链。在中石油的计划中,要力争用8-10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中亚、非洲、南美、中东和亚太的五大油气合作区,使其海外油气作业当量达到2亿吨规模。
在能源专家牛梨看来,走出去将促使中石油、中石化提升对国际资源的掌控能力,对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增强话语权、影响力起着关键作用。
成长之痛
在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背后,是曾经多次被 《亚洲金融》杂志评选为“中国最佳管理公司”的中海油。记者了解到,中海油1美元人工成本费创造的利润甚至超过了BP和壳牌,这是石油行业衡量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
而这也正是中石油、中石化与国际化石油企业的差距。在《财富》杂志公布的名单后,附有上述企业更加详细的财务数据,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壳牌公司2008年的净利润率分别是9.8%、6.6%和5.7%,而中石化是2%,中石油仅1.94%。
同时,今年二季度,创造4429亿美元收入、在全球500强排名第二位的埃克森美孚的员工只有8万人,而创造207[综述 图片 论坛]8.14亿美元收入、名列第九的中石化,目前员工总数是66万人、用工人数高达106.4万。
不仅如此,两大石油巨头的业绩与口碑似乎成反比。2009年中石油、中石化受到了更多的公众人士的口诛笔伐。从“天价吊灯”到“50万马桶”,从团购门到高价门,一切矛头都指向在上下游实现资源国有垄断的这两家公司。
国有垄断的优势或许正是中石油、中石化走出去的一个强势背景。近10年来,国际石油市场的控制权已经从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等私营的跨国巨头向产油国的国有石油公司方转变。
这些产油国的国有石油公司试图自己掌控石油销售,并希望能够从石油销售中获得分成。包括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巴西石油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等国有石油公司迅速崛起。这使传统行业巨头的影响力大为削弱。数据显示,世界上超过2/3的石油藏储掌握在石油输入国组织OPEC和俄罗斯手中。
这可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机会。他们也同样是国有石油企业。相比于传统的寡头,在外交谈判上会具备更多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中石油中石化能够参与到印尼、哈萨克当地的石油项目中去的重要原因”。两大石油公司目前也都在对自己的公司构架进行重新整合,中石化提出的目标是,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实行一体化管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中石油则表示,要按照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方向,深化持续重组。持续调整优化业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