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因此,我想谈四句话:
第一句话,内容属性是电影的黄金属性。
今天,我们论坛题目是互联网+与产业升级。在互联网概念之前,世界电影已经有了120年历史,早就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那是人们对电影观看、对电影评价、对电影感受和交流的心灵之网。每当在黑暗的空间,人们面对银幕,银幕之光和观众的心灵之光就在发生光合作用。走出影院,大家用目光交流、用坦诚的心交流,这已经形成了一张目光交流之网、心灵交流之网,这个网络是先于英特网的。为什么电影的魅力永恒?就是因为120年以来有这样一张永不消失的目光之网和心灵之网。
今天,面对英特网,这两张网络应该怎样更好的重叠?更好的相加?这是今天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电影是什么?电影是电影人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电影也是电影人的观察、认识、感受与观众的观察、认识、感受进行碰撞和交流的最有魅力的契机。面对互联网+在这样一个时刻,互联网作为新力量进入电影业,希望它向120年来在观众中形成的目光之网和心灵之网保持足够的敬畏、足够的尊重,因为人们的观察、思考、发现和表达,正在形成电影的内容、形成电影的黄金创意。
在传统的电影创作中,电影创意往往是作者的个人行为,或者说电影人的小圈子行为。当今天拥有了互联网时,突然发现,在这样一个巨大广阔的平台上提供了信息最广泛的交流、思维最大面积的碰撞、智慧最大可能性的激发,以及讨论最大范围的展开。所以说互联网平台为今天的电影创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互联网+,首先加的是电影的创意,希望电影创意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能够在更大的信息碰撞、更多的思想交流、更强的智慧激发和更广泛的讨论空间里,让创意更加饱满、更加充满力量、和观众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
互联网有大数据、有云计算,但是互联网再有怎么样的数据之大、有怎么样的计算之云,也无法计算出人生图景中的诗意,心灵和情感才是诗意的发源地。然而,借助互联网更多的数据统计、更多的计算方式,有可能使我们创造更多的心灵交流和情感碰撞,从而让人们有机会找到更广阔的诗意,找到更丰厚的心灵栖居,这是互联网+和电影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无论在什么历史阶段,一定不可丢弃电影内容的黄金属性。
第二句话,创新永远是电影的生命所在。
讨论电影产业升级永远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120多年的电影历史,是创新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历史。80年前的上海,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我们看到了很多风起云涌的创新和变化;40年前的北京,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强烈推动。正是因为有这些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才一直涌动着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产业升级,向我们提出的崭新命题,就是创新。
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充分调动,人人参与、人人平等对话的历史契机中,在电影话题和现象电影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一点,电影语言、电影叙述系统、电影文本,也要与之与时俱进地发生进步和变化。我们要有信心推动电影不断向新的层次迈进。
今天电影面对互联网,就如同当年默片面对声音、黑白面对彩色、平面面对立体、传统特技面对CG、一般声音面对全景声,我们面对崭新的工具和材料,也面对工具和材料给我们带来的崭新思维。我们有信心发起中国电影语言新形态的塑造和新样式的改革,只有在新的塑造和新的改革当中才能获得电影新的生命力。
第三句话,要认识到电影和观众是骨肉关系。
中国电影实现了12年的全面产业化改革,电影的各项数据和指标都有迅猛提高,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但是电影人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数字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观众赐予我们的。在一个个冰冷数字背后是一颗颗火热的观众的心。电影要感恩观众、电影要在感恩观众的基础上永远和观众保持血肉关系。没有中国观众,就没有中国电影;没有世界观众,就没有世界电影。这个规律无论怎样论证也难以逃脱。
互联网已经进入电影业,我们用满腔的热情、崭新的期待面对互联网给电影带来了什么,希望互联网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观众进入电影院的机会,在线选座、电商售票、网上营销,很多服务模式正在出现。在未来的互联网不断活跃和推进当中,相信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来方便观众、来满足观众更高、更新的观影需求。
与此同时,电影人也要珍惜互联网加入对观众进入电影院的能量激活。我们要奉献出更多、更好、和观众更加具有血肉关系的电影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银幕上。互联网+和产业升级,观众是衣食父母,这是我们讨论电影的一个根本前提。
第四句话,电影正在成为一个崭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
今天论坛聚集了特别多年轻人,在中国电影广阔的界面上也活跃着太多难以数计的年轻人。我在电影局工作了12周年,长期和电影创作人员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自认为已经认识了中国电影界绝大部分创作人员,但是当很多崭新面孔出现时,我仍然感到诧异,有太多的创新性人才、创业性人才和跨界人才正在进入我们的电影业。他们不仅仅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专门学科院校,还包括来自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等很多院校的跨学科、跨领域人才,他们正在进入电影业,他们的创意和所形成的工作系统、他们对电影所怀抱的远大理想,都将会有力地改写中国电影的未来。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电影人才强,则中国电影强。当我们看到这些青年人才,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怀抱着对专业的敬畏精神、又怀抱着对规律的突破精神,他们在打破规律性、尊重规律性、冲破规律性、走向可能性的过程当中,做出了这么多创新性动作、创新性思维时,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看到太多的工作室、太多的新型公司、太多崭新的电影个人,正在涌现出对电影无限的激情、智慧与活力,这就是我们创新的平台、创业的平台,为电影的未来提供了足够的信心。
前几天有记者问我,能否用一句话表达对中国电影未来的期许,我想到了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一个说法——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头上的星空就是要把电影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只有足够的产业才能支撑足够的创意和智慧,支撑足够的多样化、多类型、创新性的艺术表达。同时,还要牢记心中的道德,当中国成为电影产业大国和产业强国时,我们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电影文化尊严、电影文化规格,一定要有对世界电影做出中国独特文化贡献的信心和力量,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抵达中国电影光荣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