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我们担心她不是记者,就把录音笔拿去看看。”10日上午,因拿走女记者录音笔而受到公家广泛关注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接受记者采访,具体地解释了该事情的前因后果。
9日,网络上疯狂流传李鸿忠拿走女记者录音笔一事。无数记者会萃在大会堂门口,为的是能够堵住这位两会上的新闻人物。不外,当天无一人能寻到李鸿忠的踪影。
10日上午,《新快报》记者终于在湖北代表团找到了李鸿忠,单刀直入采访了“录音笔”事件。在将近10分钟的采访过程中,李鸿忠对记者的每个题目都耐心倾听,并一再夸大自己对媒体的立场是开放的。他说:“那天小撒(撒贝宁)采访我的时候,好几个其他报社的记者让我转个身照相,我就把身体转过来,让他们照个够。我们就是要创造前提给记者采访。”
当记者问到是否需要向女记者报歉时,旁边有一位记者打断:“这个题目怎么能问呢?”但李鸿忠并未受影响,而是继承回答提问。
事件回放
2010年3月7日上午,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国二招”宾馆,湖北省代表团开放团组讨论,大批记者涌入。
开放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进入贵宾厅接受央视《小撒探会》节目的专访。节目录制中,各路记者皆在等候。
专访结束后,湖北团召开新闻发布会,李鸿忠出席。此间记者的提问,大多是关于湖北经济发展方面的题目;省长李鸿忠则主谈湖北各种上风、发展势头良好等等。
11时21分左右,发布会邻近尾声,工作职员正欲送省长离开,《人民日报》下属的《京华时报》女记者刘杰提了最后一个题目:“您对邓玉娇案怎么看?”李鸿忠脸色顿时一变,离场。在场的其他记者对此没作什么反应。
两分钟后,李鸿忠折返归来,直问刘杰:“你是哪里的?”
刘杰回答:“啊?”
李又问:“你是哪里的,请问你是哪里的?”
刘杰回答:“啊?《人民日报》的……”
话音未落,李鸿忠接着说:“《人民日报》……你怎么老纠缠这个事情,已经由去了……我要给你们社长讲,是不是,对分歧错误?”
李鸿忠随后拿走了刘杰的录音笔,径直走向电梯。众记者当场无言,女记者刘杰红了眼圈……
3月7日下战书,有湖北代表团工作职员将录音笔还给了女记者刘杰,但未表示任何歉意。
对话李鸿忠
谈为什么拿录音笔
“担心不是记者就拿了看看”
记者:网上盛传你与《京华时报》记者发生了冲突,您能谈一下吗?
李鸿忠:我请教她“您是哪个新闻单位的”,她说她是《人民日报》的。我就又问她:“你是《人民日报》的吗?”她就支支吾吾没再答了。后来我们得知她不是《人民日报》的,是《京华时报》的。不外《京华时报》也不要紧,我觉得每个媒体都有采访、新闻监视的权利,这都很正常。我觉得就义正辞严地说《京华时报》就好了,没什么题目。
记者:舆论似乎集中在女记者的录音笔上。
李鸿忠:这个是由于她没有舒畅讲(她的单位),可能她觉得自己是《京华时报》的却说是《人民日报》的,不太好吧。我们就担心她是不是其他单位的,不是记者,就把录音笔拿去看看了,看看是什么内容。
谈如何面临媒体
“新闻舆论的监视是必需的”
记者:您觉得政府和人大代表应该怎样面临媒体?
李鸿忠:我2004年的时候刚到深圳(时任深圳市市长,编者注)就说过,新闻媒体有“三光”作用。第一,就是阳光。总理讲,权力要在阳光之下运作,什么东西亮在阳光之下,就一清二楚。第二个是目光,群众的目光,人民的目光,这也是监视的一部门。第三个,是激光。用激光做手术不出血,轻易治病,创伤面又小,舆论监视是改正题目、纠正错误的好办法。我当时概括的“三光”作用就是要高度正视媒体。我以为新闻舆论的监视和人大法律监视、人民政协监视、人民群众的监视一样,都是必需的。
谈要不要报歉
“我看也不用,慢慢就好了”
记者:网络上一边倒地觉得记者受了委屈?
李鸿忠:我觉得她应该更爽朗一些,大大方方的。
记者:您觉得她也有错?
李鸿忠:我也不以为什么有错,在这个过程中,就要互相理解。
记者:很多网民要求您向记者报歉。
李鸿忠:唔……我觉得也不要太讲这个。实在熟悉一个人也不是光是某一个方面的。有一些曲解,没关系。
记者:您觉得不用报歉?
李鸿忠:(略微激动)我觉得不涉及报歉。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了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党政工作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媒体也很辛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鼓与呼,拷打社会的不良现象。有的时候,有一些曲解啊,像传递信息不很全面啊,我看也不用(报歉),慢慢就好了。特别是良多年青人刚从业,也很不轻易。她如何觉得有什么不好想的,像我们这样见面,大大方方地聊一会,我觉得行。但我觉得不用在网络这个层面再做什么。
地方官员向来对本地丑闻缄口不语或王顾左右而言他,外界炒得再热,风暴中央的官场却出奇地静默;高高在上的相关部委更是推得远远的,不会对地方事务发表看法。两会却把那些日常的金科玉律打得破碎摧毁,将寻常敏感和神秘的东西都脱敏和祛魅了,云南官员不避“躲猫猫”,河南官员也没有把“开胸验肺”和“跨省追捕”当成多么敏感的事。化敏感为寻常,变沉默沉静为坦然,这就是两会效应——开放和透明带来的效应。
我想,假如在平时,河南官员肯定不会这么爽快地谈“开胸验肺”的,相关部委也会避之唯恐不及。可在两会上就不行了,两会现场中心和地方高官云集,记者堵在人民大会堂门外和蹲守在小组讨论会门口,官员们一出门就被无数个发话器堵上,上厕所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某部长,请问你对某事件有什么看法——观众、网友和公家都看着呢,看你说不说。这大概是“人大代表中官员代表比例过高”的一个好处:作为官员平时可以躲,可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根本没有地方躲,极大利便了记者们使出各种看家本领围追割断。
我把这场景叫作“媒体逼访”——两会的开放和透明给媒体“逼访”创造了一个前提。总理在《政府工作讲演》中说“创造前提让人民批评政府、监视政府”,我想,两会氛围就是创造的一种绝好的前提吧。
两会之所以成为新闻盛宴,很大程度上正在于围追割断中有无数逼访机会。两会官员云集,而在寻常要采访到这些官员不是很轻易的。要经由无数道手续,要做非常多的请示,最后很可能是“领导很忙”或“不便接受采访”。而两会就让那些采访的繁文缛节消解掉了,大会堂前随便就能拦到一个不小的官,哪里有什么程序:现场直逼,说不说?怎么说?看着办吧。
固然也有官员以“这个话题很敏感”为由推开记者的发话器,但两会的围观效应,很快会让他受到批评。所以,两会也让那些敏感的话题脱敏了,不说或推卸可能会成为更敏感、更麻烦的事,敏感题目从来都是刻意捂出来的,越捂越敏感。
你看看,官员这几天说了这么多,说了“开胸验肺”,说了“躲猫猫”,说了韩峰日记,说了韩寒,还有“钓鱼执法”、“跨省追捕”、进京抓记者等等,天没有塌下来,公家情绪非常不乱,而且由于“有话有地方说”、“有理有地方讲”的开放氛围而更加不乱。真的没什么好担心的。
创造前提让人民批评政府、监视政府,总理的黄钟大吕之声,诚哉斯言。
博文针对一些官员代表在两会期间不当对待记者,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侯雄飞代表说:“记者没有不该提的题目,就看你怎么答。官员应该善待媒体,学会和媒体打交道。”
跟帖“天地人和我9243”:一些头上有乌纱的“人”之所以怕记者问,无非怕将内里的“花裤头”给露出来,丢了“脸面”和“金嗅钱成”。
跟帖“平稳光年”:庶民有权利知道官员在为庶民到底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