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隆兴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内,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 年),原名"龙藏寺"。宋初,太祖赵匡胤敕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佛,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
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及其两侧。迎门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由三路单孔桥往北,迎面是天王殿。其北是大觉六师殿台基遗址,再北是摩尼殿。经过戒坛,便看到大悲阁、转轮藏阁、慈氏阁和两座清代碑亭。它们以大悲阁为中心,组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转轮藏阁的弯梁大斜柱建筑法,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而慈氏阁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国现存宋代古建筑中的孤例。大悲阁后面,是单檐歇山顶弥陀殿。最北端的毗卢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迁来。殿内的铜铸毗卢佛,构思奇特,铸造精细。三层莲座,每一莲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层莲座上,各跨四尊铜佛,头戴五佛冠,两两相背,面向四方。整个雕塑,共铸大小铜佛1072尊。它们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这一形象,被人称为“千佛绕毗卢”。
隆兴寺这座千年古刹,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五檐三层,高33米。阁内正矗着高大铜佛铸像,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正定大菩萨。这尊千手千观音菩萨像有22.28米高,有42臂分别执日、月、净瓶、宝杖、镜、金刚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静,仁慈庄重。达到了瞻之高、仰之益恭的艺术效果。
大铜佛,名大悲菩萨,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五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征山西曾驻跸正定,因城西大悲寺及寺内铜佛先毁于契丹入侵,继又毁于后周熔铜铸钱,乃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七月敕令扩建寺院,并重铸铜佛全身。铜佛矗立在2.2米高的石须弥座上,通高近22米。大铜佛铸有42臂,其姿势各不相同,所执法器也各异。或曲或垂,或抱或伸,或持日托月,或持莲握珠,或仗剑使钺。远看,犹如奇特的翅膀。大铜佛神态自若,恬静端庄。全身颀长,比例匀称,衣衿流畅,富有宋代艺术风格。须弥座上的浮雕精美,刻有健壮的力士,飘逸的飞天,以及伎乐、盘龙等。据隆兴寺碑记载,大铜佛的铸造,是“先铸佛,后盖楼”,“就地支锅,屯土增高,分节铸,再加雕刻”。自铸莲座到铸头部,分7节铸成,最后添铸42臂。这尊室内铜佛的高度,在独尊了近千年后,到20世纪初西藏扎什伦布寺内的铜佛问世,它才让出全国最高铜佛的地位。
寺内独特建筑,当推摩尼殿。其平面呈十字形,正殿七间,进深七间,重檐九脊歇山顶,布瓦心,绿琉璃瓦剪边。四面各出抱厦,以山花向外,建筑主体富于变化,主次分明,形制颇为奇特,是我国宋代建筑中仅存的一例。大殿雄伟壮观,又不失矫健优美。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殿后南壁浮雕五彩悬山中的倒坐观音,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丰满,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细眉之下,双目俯视,神态安详,姿态端庄优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
寺内碑碣林立,最珍贵的首推隋朝龙藏寺碑。它是国内现存著名碑刻之一,是一块“不发光的金子”,它不仅记载了隆兴寺的始建,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书法苍劲有力,方整有致,具有古拙幽深的美感。它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被王国维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
寺内尽端的毗佛殿,创建于明代。殿内有铜铸的毗卢佛像,计精巧,造型奇特,是国内孤例。佛像整体分三层莲座,每层尊铜像,各向一方,相背坐于莲座中央。莲座的第一莲瓣上刻小佛,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