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他们不是在责任田里干农活,而是在“合作社”各司其职挣工资
本报讯(记者冯月静实习生高宁宁孔令瑾)在田间,他们锄地,浇水,打药,拔草,收土豆、玉米……与普通农民干的是一样的农活儿,不同的是,他们下地挣的是工资。如今,在省会一些郊县,“职业农民”正悄然现身,“农民”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身份称谓,而正成为一种职业。
在鹿泉市东营东街,联民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的八百亩大豆长势正好,已种了几十年地的吴永格正驾驶着专业打药机喷洒农药,如今他的专职工作就是打药。吴永格说,自2008年合作社成立以来,他一直在这里“工作”,每个月可领到约2500元的工资。而在旁边数百亩胡萝卜种植基地中,十几位妇女正在拔草,她们同样是领工资的职业农民。“合作社目前土地托管服务面积达近12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2600亩。每天有数百人在土地上耕作,他们中有配药技术员、农机手、机械操作人员等,都是职业农民,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有分工也有协作。”合作社理事长杜永峰说。
在正定县东贾村碧玉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近300亩香菜种植基地里,百余名“职业农民”正在收割香菜。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魏庆林也在其中,他说:“合作社采用股份制,全体社员按比例注资,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合作社就是要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他们专心去打工,而另外一部分农民则成为职业农民,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经营,让土地发挥更大的效应。”
省农业厅职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职业农民的出现,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意味着农民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身份称谓,而开始成为一种职业,一种社会的分工。现在国家提倡发展职业农民,就是希望解决今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农业部最近发布消息,决定在全国100个县(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其中藁城市成为试点之一。这预示着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的职业农民,推动中国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不断发展。
“在地里上班,不赖!”
探访四位职业农民的职业生涯
昨日,记者探访鹿泉市联民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和正定县碧玉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感受到了“职业农民”不一样的职业生涯。
土地承包大户
专门负责灌溉
59岁的杜明振在鹿泉市寺家庄镇东营东街是一位种田好手。他曾经在村里承包20多亩土地搞种植,挣了一大笔钱。然而如今杜明振把自己的20多亩承包地连同自己的4亩责任田都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给了联民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每年可获得每亩800斤粮食的收益。同时,他还在合作社“上班”,主要负责机井灌溉,每个月可以挣2500元的工资。
“在地里上班,不赖!”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笑着说,以前自己种着20多亩地的时候,很累,每天他和妻子都“长”在地里。全部机械化收割,成本又比较高,因此很头疼。现在,自己成为一名职业农民,就负责机井灌溉,其他播种、收获等都有专人负责,操心少了,但收入却更稳定了。合作社基本都是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像播种、打药,收土豆、胡萝卜、玉米、大豆,都是机械作业。每种作物的种植都是数百亩的规模,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都上来了。“收成有保障!这样,我们这些在地里上班的人,收入也会更有保障!妻子则抽出身来,到外边打工,这样我们一家就有两份收入了。”说着,杜明振笑得更灿烂了!
大中专毕业生
到合作社上班
在正定东贾村,24岁的张芳和28岁的张航宇很有名气。她们都是正定县公开评选的“农村好青年”,如今都在碧玉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工作。
张芳2008年大学毕业后,先在石家庄一家外贸企业工作,在企业因国际金融危机倒闭后,求职屡屡受挫的张芳萌生回乡的念头。而张航宇中专毕业后也曾在市里求职,同样由于屡屡碰壁最终回到家乡开始在村里上班。
如今张芳和张航宇都有自己的日光温室大棚,但她们不用投入,而是由合作社统一投入资金,她们负责管理经营,到年底可有不菲的收入。张航宇告诉记者,她的一个棚一年收益达到2万多元。并且她在合作社还负责财务工作,每个月也有1000多元的工资。
正定县南牛乡党委书记安文斌告诉记者,为吸引在外务工的正定籍优秀人才回流,2011年正定县公开选拔172名“农村好青年”,当选的“农村好青年”不仅可以直接进入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享受资金补助,而且在个人自主创业时也可享受优惠待遇。这一新政让张芳和张航宇这些在城市里求职困难的青年有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企业老总
当起合作社领头人
同往常一样,昨天早晨5点钟,49岁的魏庆林就起床了。作为碧玉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他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近3000亩蔬菜的长势。看着满眼绿油油的香菜,魏庆林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他用手丈量着每块地香菜的高度,心里琢磨着下一步应该如何稳定其生长速度。“我们这里近300亩的香菜都是要销往广东、香港等地的市场,因此对其高度、色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所以在种植时,一定要严格按技术要求来进行管理。”
在香菜地的旁边,有着20个日光温室大棚,里面都是培育的各种秧苗,茄子、尖椒、樱桃、番茄等。“这些都是为春节市场准备的。”魏庆林说,为建好这些大棚,他专门从山东寿光请来了专业技术员进行指导。一个棚的投资就高达20万元,其效益也很可观。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一个棚一年就收回了成本。去年他们开发注册了“希星农庄”商标,并获得省级绿色食品认证,在去年春节一举打进石家庄市高端蔬菜市场,以每公斤高于市场3倍的价格,获得收益300万元。
2010年,本来做饲料的魏庆林看到大棚种植的可观效益后,决定投身农业种植,并发展合作社,采用股份制,由全体社员按比例注资,目前已发展农户131户入社。
显然,魏庆林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农民”,他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懂经营。“这是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素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从业者。他们更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