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屹立南海前哨
提高履职能力
出珠江口,过伶仃洋,小岛如“烽火台”壁立海上,居万山要塞最前哨,迎击着南中国海万顷波涛。
北尖岛,监控太平洋、印度洋进入珠江口两条国际航线的咽喉要道,扼守海上进出香港、澳门、珠海、深圳的门户。驻守在这个孤岛上的广州军区某海防连官兵,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砥砺连队精神,谱写了一曲海防官兵履行使命、建功海岛的奉献之歌。
盛夏北尖岛,暑气蒸腾,湿热难耐。
一场近似实战的防敌登岛袭扰演练在岛上悄然展开。在几处常规登陆点,连队布岗设哨营造重兵把守的迹象,连长则带着精干分队来到两处偏僻陡峭山崖设伏。
3天过去了,白天烈日暴晒,官兵汗流浃背;晚上蚊虫叮咬,身上痛痒难耐。5天过去了,水喝完了,干粮也见底了,官兵们舔露水、吃草根,无一人退却。
第七天,晨曦微露,一条精心伪装的渔船悄悄在一隐蔽地点靠岸。谁知这个训练有素的小分队一登陆就被连队官兵发现,不到10分钟就被全部抓获。
这次演练只是北尖岛海防连官兵提高作战能力的一个缩影。驻守海防前哨,临岸观潮,连队官兵以维护蓝色国土安全为己任,用现代海防建设的标尺来衡量,提高履行使命能力。
使命意识激发探索精神。2004年前,某新型火炮对海上运动目标射击训练一直未列入连队训练课目。连队经过研究攻关,掌握了射击要领。该课目正式列训后,他们参加广东省军区组织的实弹射击考核夺得第一名。
针对现代战争特点,连队把炮兵训练的重点从昼间转向夜战,利用技术嵌入、系统整合等方法,进一步完善射击指挥数据网,改进侦察雷达、夜视仪等10余项信息化器材运用方法,提高火炮精确打击能力。
2008年秋,广东省军区组织海防部队炮兵实弹射击年度考核。考前20多天,上级临时决定让连队采用某新型炮兵快反系统进行指挥。
该信息系统刚下发不久,连队干部骨干此前没有接触过。连队随即成立攻关小组,对训练重难点进行研究攻关,不到20天,官兵就掌握了该系统的使用操作。
“东南方向搜索目标,速度200、短点射,放!”随着连长口令的下达,各操作手准确按下操作按钮,第一发炮响靶落,从发现目标、发射到消灭目标,时间比《大纲》规定的优秀标准快了35秒。随后8发炮弹也全部命中目标。
近5年来,北尖岛海防连每年参加广东省军区炮兵实弹射击考核,成绩均为优秀,先后夺得团以上比武竞赛金牌25枚。
挑战自然极限
打造孤岛家园
北尖岛远离大陆,无居民、无市电、缺淡水。“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是岛上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想在北尖岛开发旅游项目,派专家多次上岛考察后得出结论:这里根本不具备人类居住的条件!然而,就是在这个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小岛上,一代又一代连队官兵挑战极限,将无人荒岛建设成“海上绿洲”。
10年前,岛上淡水、鲜肉和蔬菜都要靠补给船每周运送一次。赶上恶劣天气,补给船有时甚至一两个月靠不了一次岸,官兵不得不啃干粮、吃咸菜。
“向荒岛要给养,与顽石争地方。”连队官兵踏遍整个海岛,燕子衔泥般从石头缝里抠出泥土,用脸盆、水桶运回连队,垒起59块“袖珍菜地”,筑起挡风石墙。他们还用弹药木箱、报废油桶装土,建成“移动菜地”育苗,抵御台风的袭击。经过努力,硬是在乱石堆中开出2个鱼塘,垒起10间猪圈,建起3个家禽棚,目前连队肉菜自给率达70%。
如今,走进北尖岛海防连,只见瓜果满棚、牛羊成群、鸡鸭满圈。遇到台风,官兵再不像以前那样面临断炊之忧。
2004年,上级为连队购置了一台3吨重的柴油发电机,当时通往营区的公路尚未建成,官兵们就找来粗绳和钢管,8个人在前面拉,4个人把垫在底下的钢管依次前移,经过7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把发电机挪到了海拔300多米的连队。
“人脱一层皮,岛披一层钢。”正是凭着这种苦干不苦熬的精神,在无重型机械、无固定生活给养的条件下,官兵们靠着钢钎和铁锤开山凿石,筑起坚固的码头,修通第一条环岛公路,盖起现代化营房,在孤岛上建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园。
坚守价值高地
锻造忠诚品质
今年7月3日,硕士研究生干部林润生来到北尖岛海防连报到。刚放下行李,指导员卞秋阳便拉着他来到位于小岛一处高地上的烈士墓前,诉说起一段历史。
上个世纪50年代岛上进行坑道建设施工,突然发生局部塌方,巨石瞬间将广东中山籍战士程华森掩埋,这位19岁的年轻战士从此长眠在北尖岛。
烈士虽逝,英魂长存。多年来,连队官兵把程华森烈士墓亲切地称为“老程墓”。每逢清明、八一等重大节日,官兵都要前往祭奠、扫墓;每次连队获得荣誉,官兵都会到墓前告慰烈士。烈士英魂已经融入“北尖精神”,世代传承。
随后,卞指导员又带林润生来到国防公路旁的一块巨大的岩石旁,仰首望去,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归”字。
“这个字的来历也非同寻常。”那是1997年6月香港回归前夕,时任指导员李昭湖突然收到老家急电:父病危,速归!
李昭湖心急如焚。但他清醒地意识到,香港回归在即,连队战备任务繁重,自己无论如何不能离开。于是,他将电报悄悄塞进口袋,毅然坚守岗位。
不久,父亲病逝的噩耗传来。李昭湖一个人来到海边,朝着家乡的方向流泪祭拜。此后每天操课一结束,他就拿起钢钎和铁锤来到岩石边,奋力开凿。随着香港顺利回归,岩石上一个大大的“归”字映入眼帘,像一颗跳动的红心,面向香港、面向祖国……
多年来,每逢新兵下连、新干部上岛,连队都要组织官兵瞻仰“老程墓”,品读“归字牌”,参观“扎根树”,引导官兵树立扎根海岛、献身使命的精神。
代理排长、“老海岛”罗正林,新兵训练结束就上北尖岛,一干就是13年。团领导几次想把他调到条件好的地方,都被他谢绝。
今年初,珠海警备区教导队再次想调他担任教练班长。面对到繁华特区工作的机会,罗正林依然选择了留在孤岛,他说:“守岛虽苦,却更能让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组建59年来,北尖岛海防连先后35次受到广州军区、广东省军区和珠海警备区的表彰奖励,6次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被广东省军区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009年被总政评为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