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红
插图/苏益
[ 某种意义而言,剩女现象是经济多元化,女性独立能力增强,社会宽容程度提高的产物 ]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当数女性的社会角色。曾几何时,女性只是革命队伍里的女同志。可现在,“白骨精”、打工妹、全职太太、女企业家、小保姆、女博士……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最有时代特色的可能就是“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剩女”。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类女人却来了个“女大不嫁”!她们的存在和传统伦理秩序及道德观念格格不入,引来很多非议甚至贬抑。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男女比例就有点失调。大部分国家正常的男女出生比例是每100个女婴比103到107个男婴,而中国在2009年已经超过警戒水平。按理说,人口分布现状对中国女性极其有利。可令人不解的是,“剩女”现象却愈演愈烈(据称光北京就有50多万)。老爸老妈着急,单位领导操心,街坊邻居议论,同事朋友感叹,社会学家争鸣,怎一个“剩”字了得!
在地球另一面的美国,统计表明,在东海岸及中西部的绝大部分大城市里,25到44岁之间的适婚却单身的女性人数远远超过自然男女出生比例,其中以纽约尤为突出:“剩女”达21万之多。要知道,纽约市总人口也就800万出头一点。《纽约时报》专栏女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莫琳道得(Maureen Dowd)还在2005年出了一本引起不小争议的书,书名就叫“男人有必要存在吗?”(Are Men Necessary?)
不过好像没有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为之大惊小怪,反而还诞生了一部收视率非常高的电视剧《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剧中4位生活在纽约这个大都会的女性感情生活相当有料,她们在屏幕上我行我素,既和观众分享追求梦想的快乐,也不介意向观众暴露自己的窘态,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都市女性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凡是剧中出现的时装设计师产品、剧中人物光顾过的餐厅等等都成了到纽约旅游的新项目,剩女的故事还为纽约GDP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美国著名思想库Pew Research Center的最新报告“妻子的崛起”(The Rise of Wives)指出,1970年,美国大约4%的家庭里,妻子的收入超过丈夫,28%的家庭里丈夫的学历超过妻子;而到了2007年,22%的家庭里妻子挣钱超过了丈夫,学历高低则完全翻了个个儿——28%的家庭里妻子的学历超过了丈夫。而流行文化中,近年来频率颇高的“姐弟恋”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地位的变化。例如,电影明星黛咪摩尔和她的年轻丈夫艾什顿库切被媒体戏称为“当代倒装灰姑娘”(reverse Cinderella)。
再绕半圈地球,来到中东伊斯兰国家,你听说过那里有“剩女”现象吗?特别是在一夫多妻仍然合法的地方,恐怕不光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平民百姓家的女儿也都不用怎么发愁(如果嫁出去是她们的唯一目标的话)。
绕了这么一大圈子,其实说明剩女现象并不值得惊诧。某种意义而言,剩女现象是经济多元化,女性独立能力增强,社会宽容程度提高的产物。著名女权主义者Gloria Steinem有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一个没有男人的女人就像一条没有自行车的鱼。”反过来讲,女性从被局限于锅台前帐帷后变得日益融入社会,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剩女的贡献可是多少部电视剧都拍不完呢。
剩女不是问题,剩女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昂首挺胸。不过,假如剩女们要对自己负责到底,获得真正的独立自由,就不得不关注为自己理财这档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