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公众考古活动昨天举行,50名考古粉丝走进“水帘洞”遗址后惊叹——
石家庄先民很勤劳很勇敢很了不起
本报讯(记者 冯楠 黄蓥)“石家庄先民太伟大了!”、“我们的先人真的很勤劳很勇敢很了不起!”昨天,“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公众考古活动在平山沕沕水风景区的“水帘洞遗址”举行,这也是该遗址自去年发现以来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50名公众考古队员在经过一天的活动后,纷纷发出了这样的惊叹。
2009年被发现的“水帘洞遗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沕沕水景区一瀑布水帘之下,故此得名。该遗址是距今约两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的发现结束了河北省太行山东麓没有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历史,人称“石家庄先民之家”。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自发现之日起,就一直秉持开放姿态,更在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举办公众考古活动,邀请省会50名考古爱好者走进遗址,零距离体验这一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大事件,因此又被称作“河北有史以来最具开放性的考古项目”。此次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石家庄市文物局、石家庄市旅游局和平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河北省文研所、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平山县文物局、平山县旅游局、沕沕水生态风景开发有限公司承办。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单位之一,《燕赵晚报》负责人张振江昨天在致辞中指出,“燕赵晚报作为公众媒体、大众媒体,愿意做考古文化建设和市民之间的桥梁。”
昨天的活动中,主办方精心安排的多个环节引发了50名“公众考古队员”的浓厚兴趣——在标本筛选现场,大家亲自上阵与考古队员一起挑选刚刚出土的动物骨头化石和石器;走进水帘洞发掘现场,目睹考古队员如何从泥土中“挖宝”;在石器打制现场,大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模仿先民打制各种石器。而在当天举行的讲座环节中,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水帘洞遗址”考古队领队王法岗深入浅出的讲解,令大家对生活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的“石家庄先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讲座结束后还有不少人围住专家问个不停。对此,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表示,公众考古在河北还是起步阶段,目的是呼唤全社会关注文保,“共同参与、共同保护、共同分享,今后河北文物部门将有更多的考古现场向公众开放。同时‘公众考古’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
另悉,“水帘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将进一步深化,昨天文物部门透露他们将在这一带继续追寻“石家庄先民”的活动足迹。
最细心——
筛选考古标本
在标本筛选现场,考古队员现场指导考古爱好者筛洗各种考古标本。不少人仔细聆听的同时赶忙记录,还有人用摄像机、相机和手机等全程记录。“儿子,我找到了颗牙齿,快拍下来。”和上高中的儿子王启宁一起参加此次公众考古的王兴彦欢呼着,立马吸引了诸多记者的镜头,要知道在一堆黄色褐色的泥土和石头中分辨出考古标本,对很多普通百姓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此时在现场的考古队员鉴定一番后宣布:“的确是动物化石,至于是什么动物的需要进一步研究。”为妈妈手里的标本拍完照后的王启宁告诉记者,他平时就喜欢历史,这次进入考古现场才发现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以前就以为是拿着小刷子和塑料袋找宝贝,这次才发现考古发掘有这么多工作要做,需要极大的毅力。”
最激动——
水帘洞发掘现场
要问“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印象最深的环节?几乎九成的考古爱好者的回答是:走进水帘洞发掘现场。在考古队员的引领下,走进水帘洞的每个人刚一站稳,一连串的问题就抛了出来,“石家庄先民怎么选了这么黑的洞安家呢?”、“那洞壁上的黑色细线是什么?”、“洞里这么多水先人住着不难受吗?”……而现场正在进行的发掘工作也吸引了大家的视线,冒着头顶不断滴落的水滴,还得留神脚下不断流淌的细流,在考古队员现场演示考古标本是如何被发现、清理和取出的全过程后,一些考古爱好者当场要求一试身手。而考古队员们的认真和细致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考古爱好者李小鹏就告诉记者:“他们就像在绣花一样,用大头针对每个文物做标记。我以前觉得考古很神秘,尤其看《盗墓笔记》觉得很刺激,但我现在发觉考古是很认真严肃的工作,要吃得起苦,要耐得住寂寞。”
最费劲——
打制石器
“他们怎么穿着奇怪的衣服敲石头?”年仅5岁的张雨芊芊问身边的爸爸。昨天活动主办方特别安排了一个石器打制现场,为大家情景再现两三万年前水帘洞人是如何打造石器的。这些临时演员身穿兽皮,手持石块进行敲打,考古队员为大家分步骤演示:“锤击法就是右手拿石器敲打左手的石器,敲出的石片就相当于刀,可以用来刮动物骨头上的肉。这个遗址的石器一般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对于张雨芊芊小朋友的疑问,考古队员解释说:“先民们那时就是穿着兽皮来御寒,用手工制造石器,除了石器,先民们应该还会使用一些木器。要知道黑猩猩就会使用简单的木器了。”此时不少考古爱好者也拿起石头,68岁的李文也是其中之一,在费了好大劲也没打下块石头后他笑说:“咱们的石家庄先人真了不起,这么差的环境都生存下来了。”
最认真——
专家讲座
如果说参观现场令考古爱好者对石家庄先民有了直观印象,跟专家交流则让大家对遗址和先民有了进一步了解。在谢飞和王法岗等的讲解中,“石家庄先民”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的模样与同时代的山顶洞人比较类似,很接近现代人;他们的食物包括牛、鹿、马、羊、老鼠、狼和獾等动物,还会采集植物;他们已经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他们会用火御寒、防备野兽,他们会打制比较精巧的石器来切割野兽,哪怕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材料……这一切都深深吸引了每一位考古爱好者。听完讲座后,64岁的白创杰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来到考古现场,我看到考古人员认真细心,而且比较艰苦,我确实很感动,你看洞里滴答着水,队员们在下面一点一点的进行清理,比对待婴儿都要细心,他们太辛苦了。这次参与考古活动,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很激动,我特别喜欢考古,可以说我今天实现了这个愿望,亲临现场了。有机会希望有关单位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了解我们的先人在过去的生活、过去的活动,与他们详细的情况,了解古代知识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处,今天来可谓不虚此行,让对考古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非常感谢燕赵晚报给我这次机会。”
河北推动公众考古
起源于西方的“公众考古”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近两年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在做出尝试。刚刚被评选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定窑遗址,去年发掘时曾邀请几十名考古爱好者前往现场,随着此次“水帘洞遗址”公众考古活动的举行,也显示了我省推动公众考古的决心。记者昨天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文物部门还是社会各界都认同河北应该推动“公众考古”的发展。
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告诉记者,6月12日是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 在我身边’,就是鼓励大众走近并了解文化遗产,文物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出实际行动,‘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公众考古是个开始,我们欢迎更多的人前往‘水帘洞遗址’,当然前提必须是有组织的。”而“水帘洞遗址”发掘队领队王法岗昨天为公众作完考古报告后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普通市民介绍发掘进展,很多市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很尊重我们的工作。我也是和大家接触后才越来越发现‘公众考古’的意义。”《文史精华》主编石玉新则评价说:“此次公众考古活动的成功举办,让看似很高深、神秘的考古工作,走进我们千家万户,走出象牙塔,飞入百姓家。石家庄三年大变样,城市市民素质提高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活动就是成功范例,值得推广。”不少市民也向记者表示很支持并愿意参与“公众考古”,参加昨天活动的26岁的编辑陈焕就说:“我和我爱人都是外地人,去年刚来到石家庄定居,对于这座城市极度缺乏了解,只有对石家庄、对石家庄人的历史有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爱上这座城市,才能以做石家庄人感到自豪。我觉得这次‘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的公众考古活动为我们找到了这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公众考古’就是要让大众零距离接触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的目的之一也是服务大众。”
——石家庄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
“包括50名报名的大众在内,今天有200多人参与了此次‘探访先民之家’,这么大规模的‘公众考古活动’在国内尚属罕见。”
——石家庄文物局副局长张献中
“一直以为石家庄是个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城市,探访‘石家庄先民之家’后发现,石家庄的历史积淀如此久远,庄里人不用再羡慕那些文化名城了。”
——公众考古队员曹丽(编辑)
“和爸爸来参加这个活动很高兴,挺好玩儿的,学到了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公众考古队员柴松宇(三年级小学生)
“我不是来参观的,我是来参与的,去西安、北京那叫参观,到水帘洞遗址我这是参与,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我一定要参与石家庄自己的文化大事件。”
——公众考古队员李文 (华药退休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