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生前一心为公益事业,走了也要为医学做最后一点事———
有些破旧的单元房,几件上世纪70年代的家具,都默默述说着老人勤俭的一生———老人名叫郝俊岐,是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原医务室的主治医师,7月10日11时30分,他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他奉献一生的世界,享年79岁。
郝俊岐老人生前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义务治病、捐助山区贫困学生,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红十字会。老人做过的这些事儿,就连他的儿女们都不知道。老人去世后,被帮助过的人找上门来,儿女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这样的伟大。
■捐献遗体 走了也要为医学做点事
7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郝俊崎老人家里,老人的灵位前出现了众多陌生的面庞,他们只是说老人曾经救过自己。老人的儿媳含泪说:“老人在世时为医学做贡献,走了也要捐献遗体,为医学做最后一点事。”
石家庄市红十字会收到的第38具遗体捐献,是郝俊岐老先生的。郝俊岐的老伴说,自己生前便和老伴商量好,要在去世后将两人的遗体捐献给社会,希望两人的眼角膜能让失明的人找到光明,遗体可以对医学的进步起点作用。
郝俊岐生前一直有记笔记的习惯。记者在老人破旧的有些脱落的记事本上看到,关于眼角膜捐赠的事项,被老人粘到了本子的最上方。纸张已有些发黄,显然已经有些年头了。本子上记着密密麻麻的信息,关于捐助、关于山区小孩上学问题、关于疑难杂症治愈的偏方、平日饮食生活习惯的注意事项等等,都被老人一一记录在册。这些也透露出,郝俊岐老人在医学方面的严谨,以及在公益方面的热心。
■一生从事公益却从不向人提起
“父亲身为一个老医生,从事公益好像是他的本能。”老人的儿媳说。郝俊岐老先生的一生极为简朴,从部队退伍后,他的一双军袜穿了近20年,缝缝补补、补补缝缝,他总是说:“干干净净就行了,干嘛非得买新的?”家里的家具只有几件,还带着70年代的味道,老人也从来不让儿女给换新的。20年前,他因椎间盘突出动了三次大手术,后来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而他用药都尽量省下一点钱,说是能维持生命就好。这样看来,郝俊岐老人好像很小气,而事实上他只对自己如此。
郝俊岐老人的生活并不是很富裕,退休之后,老伴的退休金只有几百元,但面对社会的爱心捐助,他从来没有退缩,印度洋海啸他捐款1000元,汶川地震、青海地震,郝俊崎老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捐款捐物。
虽然自己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他一直坚持从事自己的医务事业,从医50多年来,他经常为社区义务出诊,无偿为群众针灸治疗疾病。郝俊岐老人的针灸治疗效果很好,他曾经治愈了一位面瘫患者,自此,逢年过节这位病患都会来向老人问好,而家人却是在后来很久才知道他是父亲的病患。
老人很少向人讲述自己的公益事业。家人也是在老人去世之后才知道,老人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助过两个山区孩子。就像他家人说的一样:“老人很低调,做的事我们很少知道。老人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其实就老人自己而言,他完全可以享受他的生活,但是身为医者,他见不得一点疾苦,渴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贡献。
■远去老人留给人深深感动
市委党校副校长告诉记者,郝俊岐老先生的一生医人无数,他自己不记得医好了谁,家人也不知道,唯有那些在老人医治下痊愈的人记得。
郝俊岐老先生在睡梦中安详地远去了,长眠之前他还享受了阳光的温暖,他选择静静地离开,不给家人带来一丝拖累。大家眼中的郝俊岐老人不是很健谈,但说出来的话却句句让人钦佩,他的声音沉沉的,却句句温暖人心。老人的一生都在用心演绎,在平凡生活中留给太多人以深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