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复原“石家庄先民”生活场景。
水帘洞人的远亲近邻都有哪些?
太行山东麓历来是我国南北文化迁徙交流的干道,这条文化迁徙和交流的线路,是随着时代的前进逐渐向东滚动的。也就是说,时代越早越靠西,时代越晚越向东。直至今日还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有了千万年的文化积淀,沿途形成了一个个区域文化政治中心。常言道,府见府,一百五。仅河北而言,自北而南,保定、定州、石家庄、邢台、邯郸,距离相当,哪一个不是历史悠久,源远根深的区域中心城市呢?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水帘洞人生活时期,小型的人类群体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太行山东麓。就洞穴遗址而言,从北京至安阳的太行山东侧,已经发现了山顶洞、水帘洞和小南海洞穴遗址,恰巧三个遗址的时代大体相当或稍有早晚,其中水帘洞或许稍早些。如此,基本可以认定,山顶洞和小南海的居民,无疑是水帘洞人的远亲。同时,并不排除他们之间存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不但不能排除,应当加强研究、探讨。
在水帘洞以北至山顶洞期间,还没有发现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而在以南的涉县、沙河、井陉等地,找到了不少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我们可以说,水帘洞人生活时期,太行山东麓分布着不少同时期人类群体,既有远亲,又有近邻,山顶洞人和小南海人是他们的远亲,诸如井陉朱会沟一样,同一时期、同一领域生活的远古居民则是他们的近邻。他们邻里之间来往密切,甚至会成为亲戚。
水帘洞与泥河湾有渊源吗?
世界上有两个古人类向往并居住的家园,一个是东非奥杜维峡谷,一个是河北泥河湾盆地。他们共有的特征是古人类创立的文化非常丰富,历史最为久远,延续的时间也最长。两地相比,奥杜维较早,人类化石更丰富,泥河湾较晚,文化的连续性更强。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如果单单从文化的连续性考虑的话,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泥河湾。因为,在泥河湾盆地,自从距今二百万年出现古人类及其文化以来,文化从来没有间断过,因此常被誉为东方人类的家园,官方也提出过“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的口号。
如果考察水帘洞文化与泥河湾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水帘洞文化的根在泥河湾,换句话说,水帘洞文化是泥河湾早期文化繁衍并传播的一个支系在太行山东麓的晚期代表。在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距今二百万年前就拥有了极具特色的文化,那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小石器文化,这和非洲、欧洲等以手斧技术为代表的文化有较大区别,同时与中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以砾石石器为代表的文化也大相径庭。这一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是石器体型细小,以石片石器为主,少见粗大石器,常见的器形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和雕刻器等。
在华北地区典型的小石器文化传统中,最早的是泥河湾马圈沟遗址,著名遗址还有小长梁、东谷坨、飞梁、马梁、北京猿人、侯家窑、板井子、西白马营、山顶洞、田园洞、二道梁、虎头梁,再就是水帘洞遗址。从遗址分布分析,这一文化传统的起源及传播路线很清晰——源头是泥河湾,桑干河孕育了小石器文化,顺流而下发展到下游永定河,产生了更加灿烂辉煌的北京猿人文化。这一文化传统在周口店一带扎根后,又顺着太行山东麓向南传播,又沿燕山南麓向东和东北发展。其中向南传播的这支到达了拒马河流域、滹沱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水帘洞遗址附近的井陉县,这一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三十万年以前,在距今二三万年前后,水帘洞文化开始绽放,成为华北地区和滹沱河流域的重要文化代表。
水帘洞人与北京猿人的渊源?
北京猿人文化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瑰宝,出土的人类化石及文化遗物极其丰富,从距今六七十万年一直延续到二三十万年前,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古人类文化遗存。之后又出现了山顶洞人及其所创立的文化。水帘洞遗址与山顶洞时代接近,进行文化对比既方便,又实际。
首先水帘洞人和山顶洞人的居住方式或习惯相同,都属于穴居者。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时代的动物群和植物群落,但是都生活在石灰岩地区,其基本资源和生产方式是相通的;其二是同一文化传统显示出其深厚的渊源关系,二者均属北方小石器文化传统,加工石器的方式方法一致,都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砸击技术都非常娴熟。另外石器的加工以正向为主,辅以其它修理技术。石器的类型也较为接近,大小也近于雷同;其三是他们都非常喜欢选取石英作为原材料,对于这种被实验考古学证明不易加工石器的原材料,他们都情有独钟。我们知道石灰岩地区不产石英,北京猿人也好,水帘洞人也罢,要想得到它,必须到较远的地方采集并携带回家。况且石英本身硬度较高,与铁相同,打片非常困难。那么,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石料呢?大概也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遗址附近缺少诸如燧石、石英砂岩等优质石材。另一方面可能最为重要,那就是他们共同拥有并熟练掌握对付石英最有效的加工技术,那就是砸击技术,这是提高这种岩石利用率的最佳选择。同样的情况也见于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
如上分析可知,水帘洞文化与北京猿人文化间既表现出了深远的渊源关系,在某些方面,也显示出文化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