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讲述:
六年如一日照顾流浪老人
老人高约1.73米,有点消瘦,精神头十足,看上去非常健康。
今年35岁的王卫华告诉记者,2004年2月,他们正在盖现在住的房子,为了照看工具,他们在工地前盖了一个小棚子。一天下午,老人背着一个装有衣服、棉裤的包袱来到小棚子跟前,在旁边住了下来。那时天非常冷,吃饭的时候,王卫华的爱人估计老人饿了,顺便给老人盛了一碗。饭后,老人来到工地,默默地干起了零活儿。看到老人无处可去,王卫华夫妇就让老人在小棚子里暂且住下。在盖房那两个月,老人就在工地上吃住,愿意干活了,老人就给工人们打打下手。房子盖好之后,不忍老人继续过流浪生活,王卫华夫妇就让老人在家里住了下来。
王卫华说,刚开始,村里人看到老人老实忠厚,曾有人请他看过果树,放过羊,但每次过不了几天就会跑回来,说自己做饭不好吃,吃不饱。“不去就不去吧,家里多双筷子的事。”王卫华笑呵呵地说。
■村民: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记者在王卫华家看到,老人和这个家庭已经建起了深厚的感情,像一家人无异。王卫华最小的儿子也亲昵地叫“爷爷、爷爷”,不时地会赖在老人怀里撒娇。
据王卫华说,老人是一把干农活的好手,地里的活儿样样都会干,而且干得特别好,有时候他觉得村里谁家农活儿干得不好,还会在旁边“咿咿呀呀”地指点一二。“这家人心地很善良。”北防口村村民告诉记者,“王卫华家有三个孩子,父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父亲今年也已73岁高龄,但是两口子将聋哑老人照顾得很细致。”
■寻家:
夫妇二人多次找寻未果
尽管在王卫华家吃穿不愁,老人始终没有放弃回家的念头,随着年岁增加,老人回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王卫华夫妇说,知道老人想回家,他们夫妇俩为此没少奔走。老人会写字,之前老人一直在纸上写“北京天山”、“张清亮”等字,他们怀疑天山是老人的家庭地址,一直托北京的亲戚朋友打听,始终没有找到天山这个地方。为了帮助老人早日找到家人,他们曾向公安部门求助,将老人写出的名字从公安网上调出后打印下来,拿回家让老人辨认,但老人都说不认识。
一次他们发现,北京市密云县一个叫“张清亮”的人和老人长得很像,将资料拿回家,老人也说这就是他,他们以为帮老人找到了家,几经周折,他们终于找到了“张清亮”所在村庄村委会电话,电话接通后他们似乎被泼了一盆冷水,密云县那个“张清亮”一直在家里,没有失踪。
■老人:“我很想回家!”
8月8日上午,记者用笔与老人进行了简单交流。
当记者问老人叫什么名字时,他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张清良”三个字,接下来又写了一连串人名字:张风山、赵文兰、张风荣、张君兰、张清珠、韩玉兰、张子林、张清玉、张清宝、李建生等。有时候老人不会写,就用手比划。按照老人比划,他们可能有弟兄五人,他是老大,其他分别为老二张清珠、老四张清玉、老五张清宝。其中老人写下的名字中有一位戴着大盖帽,肩膀上有肩章,应该是一名军人。
尽管写出了不少名字,但是老人无法写出家庭地址。而是用笔在纸上画了一幅图,图上有山、有树、有高压线,房子在山上,附近不远处有一条大路。“我想回家!”采访时,老人非常着急地向记者比划说他要回家,希望能尽快送他回家。
如果您认识这位老人,或者知道与老人有关的线索,请致电本报热线9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