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
|
编者按:
第十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于4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电影节期间除了39部题材多元,风格多样的入围电影相继亮相外,组委会还将举行短片大赛等活动。此外,还将举办若干场学术研讨会就中国电影发展等主题进行研讨。那么,已经成功举办了17届的大学生电影节会带给我们哪些新的惊喜?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们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思考?究竟本届电影节会有怎样的不同?本版从今天起将陆续推出一组文章,选取其中的亮点进行深入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电影达到这样一个新的高度,确实让人振奋。”在“借鉴·探索·飞跃——21世纪第一个10年电影发展嬗变分析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个研讨会是正在举行的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研讨会上,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发展也成了与会专家探讨的热点。虽然“中国电影进入‘黄金机遇期’”的观点不时见诸媒体,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我们还不应该沾沾自喜,中国真正成为电影强国的路还很远。
中国电影进入“黄金机遇期”
回顾新世纪国产电影的10年历程,大众对电影的热爱程度和电影创作的热闹状态都今非昔比。
2002年,张艺谋的武侠大片《英雄》一举夺得2.5亿元国内票房。2006年上映的《疯狂的石头》,让一大群观众为之“疯狂”。
“在中国电影形式上,《英雄》可谓是中国式视觉系的一个开创。《疯狂的石头》则创造了中式反讽风格,引来很多观众的赞誉。”王一川说,“还有去年上映的《风声》、《十月围城》,节奏转换快,创造了冷酷的美学。它们都表现出独特的中式影像风格”。
2007年,冯小刚的《集结号》将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三种类型的要素汇集到一起,这又是一个创新。冯小刚的另一部作品《天下无贼》口碑甚佳,王一川评价说这部电影是打造中式电影意蕴、创造二元耦合模式的代表之作。他说:“冯导相信二元耦合,相信转化,相信共生,比如金钱与道义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原主编王志敏则提供了一组数据:1999年我国电影产量是102部,2002年是100部,2003年是140部,接下来的几年逐渐增多。21世纪的前10年,每年的产量增长率最高达到40%,年平均产量增长率是25%。“这种增长的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都不多见。这标志着中国电影‘黄金机遇期’的到来。”王志敏说。
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居安思危
刚刚过去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博物馆多项接待服务创造了新的纪录。据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邢建毅介绍,这个季度观影人数是原来的6倍多,然而票房的八成来自电影《阿凡达》。中国电影博物馆的最大影厅,在《阿凡达》上映期间放映了389场,平均上座率99%。尽管把3/4的票源留给现场排队的观众,但是依然不能满足需求。
“当然这种现象不只在我们一家出现,据我们调研,在北京的华星影城、万达影城都出现了类似现象。”邢建毅说。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居安思危,考虑一些问题。”黄式宪说。
邢建毅还有这样一组数据:喜欢中国国产影片和美国电影的观众都不少,但是有一个现象,即年龄小的观众中喜爱欧美电影的人居多。29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当中,只有35%表示喜欢中国国产电影,而喜欢美国电影的高达72%,喜欢欧洲电影的达59%。“面对这一结果,我们充满了忧患,我们的年轻一代更喜欢美国电影而不是国产电影。在积极走出去,传播我们中国文化的同时,如何把我们自家的年轻一代争取过来,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邢建毅说。
《阿凡达》是赢在3D吗?现在正在上映的同样是3D技术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像《阿凡达》那样的盛况。正如邢建毅所说:“没有先进的技术不行,而仅仅依靠技术也不行,人们不是通过3D看这部影片就满足了。3D玩得再好也可能不足以满足观众。”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的思考点则落在电影档期上。他说,电影档期是随着电影产业化的逐渐实施来推进的,但现在电影档期存在很多问题。大量的影片都集中在贺岁档放映,“因为档期问题而牺牲掉的电影,真的很令人痛心。”饶曙光说。
如何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
作为电影大国究竟怎样实现历史性跨越,这无疑是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切不可盲目乐观。”黄式宪说,“没有文化的软实力不可能实现电影强国梦,强不强不在国内票房上。如果不能在国际上传播,不能叫电影强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资深教授黄会林认为:“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必须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去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黄会林告诉笔者,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凡是被认可成功的,甚至列为经典的作品,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无不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基础。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梳理过来,可以看到老祖宗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神话故事,比如万里长城、运河等,比如儒家的仁者爱人以及汉唐的绚丽文化等。“这些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底板色彩,在中国人心里保留永久记忆。”黄会林说,“我们要沉下心来,探究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还要深入中国丰富的现实生活。”
“虽然这几年中国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但要真正进入到国际主流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电影不仅要得到国内观众的认同,还要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同,这才是电影强国的标志。”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局长童刚在接受《瞭望》周刊采访时曾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