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见怪不惊后,我们大概已很难对一起类似事件轻易生出愤懑,但“冷水江事件”无意撕开的公共空间,还是会让人有着深深的无力感:父亲讨要编制、儿子尚未毕业、领导批示、领导层讨论、“如果这个事你们查还多的是”的公开宣示——点滴细节,已经将权力的“轻狂”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生畏。
不过当我们圈点“冷水江事件”时,会发现,这依然只是一个熟人社会里必然发生的故事。曹长清是在冷水江市工作了几十年的人事局局长,显然既与当地主要领导有着并不生疏的交情,同时因为手握人事大权而拥有不同一般人的话语权。况且,在当地“这样的事情多的是”的前提下,曹长清才敢于为尚未毕业的儿子向领导讨要编制——这里不仅有信心满满,更有一种习惯性运行的县域规则在。
哪怕悖离规则,也要将目的以公开的方式达成;哪怕明知挑战公众极限,也要用集体决策名义将违法进行到底,这样的违法是习惯性的——这就是该事件的真相所在,相对于以往需要在种种力量的博弈中去探究原由的类似事件,“冷水江事件”显然并不试图掩盖与保持沉默,然而正是这样的对话方式,让人错愕与无助:倘若作为底线的用人与决策秩序被习以为常地漠视,这里面除了基本行政法规的失守,又蕴涵着怎样日益深层的沦陷?
不再穷尽伎俩来掩饰,当所有的背离以不由分说的方式发生,这已经给予了我们更深沉的挫败感:透过“冷水江事件”,围观者窥见的只是一个从上到下基本紊乱的基层用人空间,即便“冷水江事件”因为曝光而被纠偏,但因此而浮现出的当地权力生态和习惯性漠视,令公众情何以堪?又该怎样修复?
“冷水江事件”的全部真相和细节是什么?这些当然还有赖于媒体进一步披露,而即便获得事件最终面目,就真正“水落石出”了吗?在这个冬天里,曹博文们已被提前安排好上升的位置与方向,而更多的出身普通家庭的大学毕业生们,却依旧在招聘会上悲情争夺有限的就业机会。2011届是迄今为止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届,尽管我还是不愿意用作为个案的“冷水江事件”去联想,但对那些奔跑在求职路上的年轻人,“冷水江事件”无疑已成比寒冬更寒冷的消息。
作为一个不能不提的细节,据媒体报道,“冷水江事件”中主角父子的姓名分别为曹长清与曹博文,用讨要编制的方式为儿子提前安排工作,人事局长“曹长清”如何“长清”?尚未毕业即享受到特权便利,受着高等教育的“曹博文”是否真正像他的同学们那样“博文”?这是巧合性的花絮,更寓含着特定场景中权力与权利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