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亿档案管理费制度亟须动大手术
时间:2015-10-13 10:03|来源:|作者:|点击:
次
面向庞大群体收取的档案费是个天文数字:北京每年收取的档案费超1亿元,广州华南人才市场每年收费也有数亿元。据专家估算,全国每年人事档案收费至少达数十亿元。(8月12日《广州日报》) 按现行制度,人事档案不能丢弃,更不能随意销毁,人事档案托管变成了强制消费。按理讲,人事档案托管的人才管理中心,其经费已在财政里列支了,但现在,薄薄几张纸装成小小档案袋,人们却必须每年为此付出一笔代价不菲的托管费,而且这笔管理费去向不明,成了一笔糊涂账。 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弃档死档、人档脱节、人质档案、注水档案普遍存在,各种档案官司频频出现。这意味着,随着人才自由而频繁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个人档案表面上重若泰山,事实上它真正的作用很有限,负面作用正在日益加大。 其一,它并不能为现行的人才流动提供真实的信用证明。现有的人事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帮助用人单位正确了解个人的真实信息,有些甚至提供了与实际情况误差较大的虚假定论。它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块鸡肋。其二,随着人才的逐步市场化,现行人事档案上所记录的信息,比如工资标准、工龄等早已失去了意义,而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信息,则可在对应的部门中留存。 更为重要的是,全世界目前只有中国存在纸质档案,且管理效率尤其低下。据人事部估计,全国各级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的档案有330万份,而人才交流中心为这几百万人保存档案的国有和非国有单位竟然有员工15.4万人之多。而这些工作大都要靠费时耗力的手工操作。相比之下,美国经上百年发展形成的信用档案均隶属于美国的三大信用公司。也就是说,在美国管理信用档案的公司只有三家。二者管理效率的差距可见一斑。 显然,我国的人事档案制度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手术,要对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进行制度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被市场和时代潮流所抛弃。首先,要尽早开启人事档案改革之门。尽管人事档案制度的重要性、改革的方向乃至改革的具体办法,都曾在近年不断被提及,但多属即兴而发,没有实质性进展。因此,要加强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和综合档案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这项涉及民生利益的改革顺利开始。 更为重要的是,人事档案制度变革要体现以人为本,使人事档案成为一个公开、透明和适度开发的个人社会公信平台,才能充分保障人事档案当事人的权利不受到恣意侵害。最后,人事档案制度改革要沿着契约化、电子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前进,以全面提高国内档案管理效率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