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我省具有长远的战略性、现实的紧迫性和实践的针对性,理所当然成为近一个时期人们热议的话题。这种讨论是有益的,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种类的阶段性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研究方法和认识局限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当注意和避免,否则会影响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科学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动态先进性、静态合理性和现实竞争性的产业体系。要想获得一些有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和有实践价值的政策措施,就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使用科学方法,防止把这个很实在的事情大化、虚化
比较突出也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是,离开现代产业体系的本意,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孤立结论。其表现:一是谈某种产业要大力发展,但较少谈理论依据、产业现实和来龙去脉,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二是用一些新名词、新概念硬往产业体系上套,随意发挥,把本来一个很实在的问题神秘化;三是抓住一个观点任意放大,再配合一些数据,听起来似乎有道理,拿来指导实践却难免失误。
其实,产业体系是一个有着明确内涵的名词,它是指一个经济体内若干不同产业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的一个整体。从这一点看,产业体系客观存在,只要有不同产业共存于一个经济体内,它们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一定性质和特点的产业体系。问题在于“现代”。在产业体系前加一个“现代”,人们很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把现代产业体系往大里想,往好里想,往美里想,或者把一些表示好的名词贴在产业体系上。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名词,如引领、集聚、融合、高端、高质化、核心优势等,都是循着“现代”而创造出来的。
孤立结论的出现,还可能是因为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不吻合。经济学是研究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结论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获得的。因此,经济学首先要给出假定条件,才能进入自己的分析语境,最后得出分析结论,这一点在研究现代产业体系问题中特别重要。否则,其结论就是自证或孤证。比如现代制造业,一个省若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取决于三个条件:一个是有基础有传统,一个是有新增要素支持,一个是在一定层面或领域竞争者较少较弱。必须基于以上三个约束条件,搞清楚我们在制造业的哪些领域和环节有产业基础和产业传统,拥有科技人才或技术工人,这些方面我们在全国是什么地位;搞清楚项目来源和投资动态,以及在全国的地位;搞清楚已有的制造业在行业中哪些比较强,哪些比较弱,哪些是空白,竞争对手有多少,他们的优劣势是什么,等等。说清楚了这些,才能说出相对准确的话,才能避免泛泛而论。
现代产业体系大的思路确定之后,企业、产品和技术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力点可以在上边,但着力点一定在下边。确定战略既要回答“应该怎样”,更要研究“为什么这样”,如此,政府和企业都会找到在这件事情的作用界限和作用点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工作习惯和思维:推动一项工作先从政府动员开始,然后是专家论证,形成共识,接着开会发文件,过一段时间再开会检查落实,而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媒体的参与。参加这个过程的主要是三种人:公务员、知识分子、新闻记者。我们有很多事都是这么做的,但这种方式用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就有问题了。
首先是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出现“短路”。产业体系是在宏观把握和理论分析实际层面存在问题过程中使用的概念,用来认识规律、把握趋势、发现问题和制定政策。这个层次的工作要落到实处,需要一个转化和链接,即必须把认识结论转化为市场信息和要素价格,然后作用于市场主体。问题就出在我们很少做这个转化和链接工作。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政府很着急,企业没动静;学者很激动,企业没反应;文件一大堆,企业不参考,即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发生了“短路”。要知道,企业是不太关心产业体系问题的,企业生产什么和用什么方式生产,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和获利原则来决定。明白了这一点,就需要调整一下习惯做法,把精力集中于“转化和链接”的工作上,实现政府调控与企业行为的互动和沟通。
其次是总在产业体系上兜圈子,不在产品创新上想办法。很多人一谈产业体系,就是三次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沿着这一认识问题的逻辑讨论下去,就是一些老生常谈:应该如何,必须怎样,唯一选择,决不放弃。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次序。现代产业体系是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演化而成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保留了优质高效的产品,壮大了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经过反复不断的市场选择,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秩序和结构。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力点可以在上边,而着力点却在下边的企业。从企业的角度看就是产品和技术,只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工艺技术装备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企业成长壮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了,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多了,这对企业而言就是一种自我发展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产业建设能力。如果我省的大多数企业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就向追求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与此相比,那些产业体系层面的指标就不那么重要了。
再次是热衷讨论表面结果,冷淡深层原因。产业体系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一个统计分析的综合结果,它描述的是产业状况的现在时。如果我们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发展战略,就会陷入就事论事、从结果到结果的实践误区。如果简单地根据结果来调整,很容易导入文件调整,指标调整,甚至统计调整的路径。其实,我们看到的产业体系,正是前些年产业资源配置的一个结果,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产业资源如此配置呢?这就是原因。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还是要找准原因,从深层原因入手,使产业资源向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配置。政府的发力点就是通过扎实具体的工作,创造有利于现代产业体系发育、成长的产业环境,包括投资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这就是通常说的“加强引导、搞好服务、搭建平台”。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特别需要一种脚踏实地、放眼世界的态度和眼光。“脚踏实地”是指承认现实,尊重规律,不放弃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放眼世界”是指追寻先进,找准定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技术升级
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了两个已知条件:一个是我省既有产业体系不是现代的;一个是要根据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对既有产业体系进行调整。这两个已知条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已知条件来破解问题。
前一个已知条件是认识问题,涉及对我省产业体系的总体判断,这需要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首先要了解我省产业体系的基本情况,我省有多少产业门类,然后要归类,看每一类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和贡献,据此大致画出一个产业轮廓。其次要了解这个产业体系的各个行业在全国甚至世界产业体系中的地位,这要从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和产业成熟度等方面来研究,据此大致能够知道在更大的产业背景中我省是什么位置。最后是用先进性、合理性和竞争性来衡量、判断我省既有产业体系,据此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问题是有些同志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用空洞的概念来解读已有产业体系的不足。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些名词是“一钢独大”、低级化、初级化、低效益、结构失衡、传统落后,等等,但很少有人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支持这种判断。这个认识误区造成了对我省产业体系的片面化解读,对一些已经具有比较优势并且在未来现代产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业过分批评甚至否定,因而在讨论中出现了局部沉默。这种现象或可称作“‘自证预测’的理亏”,即人们对某些产业先有一个否定性的预测,然后就有了一些共同的针对性言论和行为,被质疑的产业也不作辩解。从目前情况看,钢铁产业、建材产业、食品产业等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沉默倾向,而这些产业恰恰是不能放弃又必须加快升级提高竞争力的。
后一个已知条件是实践问题,就是调整现有产业体系。说到调整就必然涉及哪些产业该发展壮大,提高比重和地位,哪些产业要转型或提升,哪些产业不再作为重点等问题,即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该发展壮大什么产业问题上,容易出现群体性的“逻辑混乱”:一是各部门各地区都会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单方面强调某些产业的重要性,但这些观点放到一起,就是一堆看不清层次和体系的产业大杂烩;二是某些产业大家都认为很重要,于是不顾客观实际和产业规律,提出几乎无法实现的高成长目标;三是用一些模糊的概念随意拔高某些产业的地位,比如常见的一些“战略支撑、支柱、主导、先导、潜导、新兴”等名词,分不出高低,看不出大小,似乎都很重要。这造成的一个后果,是人为地突出了某些产业,给人感觉是这些产业真的很重要,不这样发展就建设不了现代产业体系。这种研究现象或可称为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局部泛滥。
其实,研究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把注意力放在产业体系的整体结构和产业体系的定位上。整体结构回答在这个体系中谁是老大,谁是老二,依此类推。然后看定位。这个定位不是某一个产业本身的快速发展,而是在不同层次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比如一个产业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定位,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定位,在全省产业体系中的定位。另外,也要防止把那些介入性产业要素抽出来作为独立产业发展的做法,比如高新技术和信息化,它们本身不是独立产业,而是表征某些产业科技水平的要素。所以,我们可以说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提高某些产业的档次,但不能说把高新技术作为支柱产业。应该明白,产业没有新旧之分,老的产业被高新技术武装也是先进的,新的产业采用过时的技术也是落后的。因此,不要把批评的目光集中在什么产业生产什么,而是要集中于用什么技术手段来生产。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表征产业体系生命状态的概念,首先它是动态的,其次它是合理的和有竞争力的,第三它是能自我调节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重点放在什么时间建成,而要放在我省的产业体系如何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深入研究保持这种状态的支撑条件和面临的障碍及破解的办法
国际经验和国内情况表明,综合实力强的经济体产业体系都比较完整,而那些有特色的经济体反倒受特色所累。所以,把特色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追求目标,要特别小心,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大多数人生产大多数人消费”的产业领域。同理可证,高、精、尖的企业和产品与大量普通产业的企业和产品,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特色”是人们普遍偏爱、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在讨论经济问题时,特色经常与产业和区域经济相联系,派生出许多冠以特色的专有名词。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现代产业体系时这个名词是需要小心使用的,更不能过分强调。
首先应当明白,特色的本意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或表示某一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只有当某一事物的存在条件打破了常态平衡,才能表现出某种特色。通俗地讲,特色就是某些方面特别突出,某些方面相对薄弱;某些方面特别夺目,某些方面特别平淡。试想,一个省的产业体系出现这种状态,是好还是不好呢?看一看历史上出现过的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没有一个是靠特色产业立国的,反倒是那些弱小国家或经济体,在产业上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我国各省区的情况也说明,综合实力强的省,都是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而那些有特色的省反倒受特色所累。所以,我们不能习惯性地认为特色是绝对好的东西,把特色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追求目标,更需特别注意。
其次应当明白,研究现代产业体系,有些概念是有使用界限的,换句话说,就是某些概念特别敏感,稍一越界,错误立显。比如体系这个词,国家这一级一定有产业体系,省一级也存在产业体系,市一级谈产业体系就有点含糊了,县一级基本不能使用这个词,村一级或家庭再来谈产业体系,就不科学也不太严肃了。看来,经济体的规模越小,越不能使用产业体系这个词。特色这个概念正好相反,它特别适宜于表示小的经济体的品性,比如市、县、村,甚至一个企业,通常情况下越有特色就越有活力和竞争力。所以,研究我省现代产业体系,还是要在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合理性和竞争性这三个基本方面下功夫,研究如何使我省的产业大、优、强,而不是放弃基本问题去追求产业的新、奇、特。
最后应当明白,不能为特色而特色。我们不拒绝在正确的产业发展思路中产生特色,但我们也决不能为了与别人相区别而片面追求特色。有些产业或产品,市场总值是有限的,就算我们占到了世界市场的大部分,对我省产业体系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这样的特色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大多数人生产大多数人消费”的产业领域。从这个结论传达出的另一个有价值的信息是,高、精、尖的企业和产品与大量普通产业的企业和产品,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都有责任,也都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一个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产业发展重点,也许都有道理,但很多省都提出相似的产业目标,必然会引起新一轮重复建设并造成产业同质化。因此,不要在一级产业层次上争高低,而要在最有可能取得市场地位和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好的产业体系是每一个经济体追求的目标,大家都按照利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原则进行选择。但是,个体的理性不一定必然获得整体的理性,有时恰恰相反。比如排队上车,既公平又有效率,如果有人插队先上,其他人也模仿这种行为,最后是秩序的丧失让大家都不容易上车。这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的典型案例。同理,一个省根据自己的实际重点发展某些产业,也许都有道理,这是个体理性,但很多省都提出相同的产业目标,必然会造成新一轮重复建设和产业同质化。资料显示,29个省市自治区中,“十一五”期间提出重点发展的产业,有21个确定装备制造,17个锁定汽车,18个瞄准石油化工,25个抓住信息产业。不难预测,将来总有一天,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的局面还会出现。
如何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从省一级经济体看,关键是不要在一级产业层次上争高低,比如笼统地讲发展先进制造业或信息产业,而要在最有可能取得市场地位和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上做文章,深入研究我省在这些领域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力优势和市场优势,研究我省在这些产业做大做强的可能性,尤其要搞清楚我省面临的障碍和破除障碍的代价与办法。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构建起符合我省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作者 薛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