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script src="http://imgcache.qq.com/music/musicbox_v2_1/upload/netmedia_player.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initMusicData("[music]407710|3|http://stream4.qqmusic.qq.com/407710.wma|完美的一天|12054|虞洋[/music]");</script>
包括圈内朋友、前铁风筝的成员,有好几人都曾说过我长得跟老虞很像。这不是一个赞美的词汇,我懂。
对于我来说,真正喜欢上虞洋是2008年初他发行的个人专辑《在空中》。我知道,对于许多人来说,铁风筝,《这个夏天》都代表着青春的回忆,但我更喜欢虞洋那时候的状态:真挚,伤感,一方面积极地拥抱主流乐坛,一方面严守着自己的底线,多年来一直不放弃心中所坚持的梦想。在《在空中》里头,开头一首简单的吉他弹唱小品《新的夜晚》,在文人式的生活细节里传递着壮志未酬的嗟叹和灯火阑珊的希望,而“这平淡的生活不能把我们击倒”一句也成为了之后两年多我的博客名字。而现在,它又成为了虞洋新专辑的名字。
《平淡的生活不能把我们击倒》可以说是《在空中》的姐妹篇。与之不同的是,《在空中》目的是为了树立虞洋的个人品牌,企图在主流乐坛中占据一席之地,专辑收录的如保留曲目《鼓浪屿》、给孙燕姿的《完美的一天》重唱版都体现了更多在商业上的野心,而《平》则更多地从虞洋内心出发,所歌唱的话题更多地紧扣着“平淡生活”这一主题。
前段时间,在导演张内咸独立电影《待业青年》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其中包括曾先后加入过“奇幻之旅”“木马”“暗夜公爵”“星期三的旅行”“铁风筝”的邓力源。看着他最后默默地离开北京的情景,不胜唏嘘,同样已经离开北京的我明白他的无力感。虞洋同样以地下乐队吉他手兼主唱出道,后顺利转型为幕后制作人,在录音棚的“平淡生活”中始终没有被“压倒”,依旧保持着在第一线演出和表达的热情,本身就是值得被尊敬的。即使你会觉得这张专辑的名字很口号化,包括《路上的人永远在路上》这些歌名也有点啰嗦,个人怀疑此歌名和《新的夜晚》中“一切又会在路上”有一定的暧昧关系。或者说,虞洋的主题一直都围绕着文艺青年或文艺中年在日复一日的非在路上的状态上,如何向往在路上。包括《向远方》《迷失在春天》等等,都如此。
但同时虞洋对于此话题的把握能力却多少有点欠佳。不可否认他有着编写美好旋律的本事,而在编曲上新专辑也有更多的摇滚元素,例如《路上的人永远在路上》中间一段吉他riff中还听出了The Cure经典名曲《Tonight》的影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正如之前所说,单纯地口号式的腔调而缺乏多方面的例证,让专辑的主题陷入了形式化,倒不如《在空中》这么一张商业性和个性结合的作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没有被“压倒”。如新版的《新的夜晚》本理应是专辑的主打歌,但重新的编曲却彻底沦为了形式主义,过多的匠气打磨了当初第一版时的感人肺腑。尤其是歌曲的情感,知识分子的低调前行被揠苗助长地成了故作声势的自吹自擂,实在可惜。
在轰轰烈烈的“一元正版唱片行动”和“一块钱摇滚多媒体行动剧”中,我把它当做是唱片公司的推广渠道。当唱片已经无法盈利时,通过赞助和其他方面的收入是一个好办法,也早已是行内的共识,对于听者来说不必在意,且一元唱片的革命性和祖咒的天价唱片、Radiohead的自主定价唱片相比,革命性有几何?在这张专辑中,我看重的是虞洋更坦白了一些,更没有机心一些,更愤怒一些,更直接一些,包括他重唱《这个夏天》一举就能证明。在接受《非音乐》的专访中,谈及自己的职业定位,他说:“(创作了一些广为传唱的流行音乐)那是一种看似很体面,看似很有意义的事情,到处别人都尊敬你,请你指点之类的态度,其实那些完全骗人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我不想那样,我宁愿成为一个被别人看扁的摇滚歌手,也不愿意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制作人。”
对虞洋以上的一番话,你觉得是哭好呢,还是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