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风云网--笑看风云,尽知天下
提网速降网费最近成了公众热议的问题,总理一个月内两次提到这一问题后,工信部很快作出回应,在5月9日发布了《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的意见》,对于2015年网速提升的目标和任务作出了详细部署。
而就在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加速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幅提高网络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先来看看工信部这个意见的引导指标,2015年的目标包括宽带网络能力实现跃升,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8000万户,推动一批城市率先成为“全光网城市”,新建4G基站超过60万个,4G网络覆盖县城和发达乡镇,8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达到55%。
看起来要求似乎很高,实际上,如果对比2014年宽带中国的指标完成情况,会发现只是单纯提网速的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底全国新增光纤用户8859万户,建成4G基站73万个,固定宽带用户规模超过2亿户,3G、4G移动宽带用户超过5.8亿户,其中4G用户达9700万,使用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宽带用户比例达到了40.9%,已经远超2014年宽带中国的引导目标。
只是,这些冰冷的数字真的就代表高宽带速率和服务质量吗?事实上,宽带网络想要真正意义上提速,走出“真假宽带”的雾霾,不只是通过一两个行政命令设定发展数字指标这么简单,还牵扯到复杂的市场化竞争。
在这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找到一些关键的政策盲点,制定好规则,为整个行业的充分有序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宽带真提速找到突破口。否则,宽带提速只会停留在完成漂亮的指标上。
宽带标准缺失
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政策盲点,是“光纤到户”的宽带标准缺失问题。
这里首先要明晰一个概念,“光纤到户”是如何到户?其实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容易给产业界和公众造成误解。
在公众的理解中,既然是到户,那必然是光纤接入到每一个家庭,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初期投资成本非常高,按不同的区域施工和传输成本,单户成本约300?800元不等。按照2015年专项行动意见8000万户的新增覆盖目标计算,要额外增加数百亿元的投资,转嫁给运营商的成本压力非常大,极大地影响了运营商的积极性。
而在技术层面,千兆链路中电缆接口和光纤接口只是传输载体不同,并非光纤速率就快。本地组网的策略中,光纤进入楼道后完全可以使用已经铺设好的千兆电口来完成最后的入户工程,也可以达到同样的传输速率和质量。
如果在有电口覆盖的前提下又要建设光口,纯粹是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既有资源浪费。低成本高效率的光电混合接入方式是很多二级运营商普遍采用的,现实中由于政策导向的问题,成了所谓“假宽带”的象征。
解决这个入户差异问题,再来看带宽标准的缺失。国家提出要建设8M、50M、100M宽带,希望很好,但问题在于,目前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标准来衡量,到底什么样的宽带是8M、50M、100M宽带?
由此就带来实际运营中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是宽带下行的速率达到50M、100M?那上行带宽是多少?一根50M、100M的光纤可以并发用户数(供多少用户使用)是多少?可以并发的连接数是多少?运营商卖给企业和个人的价格差距是多少?商业宽带的50、100M和家庭宽带的50、100M怎么区分?骨干链路和接入链路的复用比(给用户的带宽总和与骨干网带宽的比值)是多少?端到端带宽测速如何评价?
事实上,运营商的宽带产品中,这些细节指标和价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明确定义和作出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就给运营商和用户都挖了一个大坑,“真假宽带”的掺水点和争吵点也由此而来。运营商说我入户的宽带的确有50M、100M,但用户却以某个应用程序的端到端表现来衡量,到底谁说了算,并没有标准。
遗憾的是,2015年的宽带发展意见,对这些规则和标准问题也只字未提。单纯拓展光纤和4G这些指标,就好比只让大家修更多的高速公路,但路上没有交通规则,一条公路需要跑多少车,车速应该跑多快,每辆车要装多少货,都不清楚,这样路修得再多再宽也没有用,货拉到用户手里的时间依旧无法预计。
共建共享现实难题
除了宽带标准问题,另一个较大的政策盲点在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对于宽带接入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国家近几年一直在提倡基础网络设施的共建共享,但由谁来主导这个共建共享,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给拥有大量基础资源的国家级运营商带来了垄断空间,也给宽带市场上的物业资源寻租与倒卖创造了灰色空间。
2014年底,工信部发布《关于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通告》,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模式进入宽带接入市场。与此同时,制定了在16个城市开放试点的方案,这其中,也提到了鼓励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大量民资企业在跃跃欲试,借此试点孵化新的大型民营宽带商。但这16个城市以外的共建共享怎么办,靠那屈指可数的几个有ISP牌照的民营公司?16个城市试点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批复的速度不是太快了,是实在太慢了。
与宽带技术标准未详细定义一样,对于共建共享技术要求也没有明确,民资如何投资,怎么接入楼宇,怎么同时支持三大运营商线路,谁来主导这个事情?都没有规定。不在试点城市,或者无审批牌照情况下,民资要进入这个领域为国家和运营商分担接入网成本反而要冒着巨大的政策风险。
有心杀敌不让上阵。这个问题就需要国家层面的疏导,进一步开放,并加速试点。电信运营不是什么高科技,不需要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资金,政策上应该快速完成试点,放低审批门槛。
关于同城资源的共建共享,宽带行业内都知道一个可笑的事情。电信和联通等大型运营商为了“抢地盘”,经常围着某小区或者某写字楼挖一圈地井,用来铺设自家线缆,这样别家的线就别想再拉进去,人为设置了准入门槛,拉高进入成本和价格。
同城传输成本有多高?进入垄断区域有多难?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二级运营商从北京东城区把1G带宽传输到西城区,在很多情况下费用要比从北京传输到广州还高。
由此行业内流传的一个笑话是,现在3G、4G无线网络的基础资源——铁塔,为了共建共享,成立了专门的铁塔公司来运营,那城市宽带的地井资源和入户资源要共建共享,是不是还得专门成立一个地井公司?几许调侃,几许无奈。
虽然是笑话,却有一定道理。即城市宽带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不能交由利益关联方来主导,国家必须协调一个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中立主体来引导。
除了行业内部宽带资源的共建共享,外部的共建共享同样存在政策盲点。地铁运营公司和一些小区的物业公司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即使强大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这样的国家级通信运营商,宽带或4G网络想要进地铁、进小区,也会遭遇到各种刁难,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如果没有交够“入场费”,就别想进来。
这些“入场费”最后都会以各种名目转嫁给最终消费者,要想降网费,国家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于公共设施网络覆盖的建设作出明确规定,让无线网络和宽带能够顺利和低成本地进入到这些公众需要的地方。
林林总总列举诸多,是想说明不从政策层面减少盲点,打破围栏,掐断利益链条,宽带传输建得再多,网络真正的使用速度也提不上去,转嫁给公众的成本反而更高,公众最为关切的网速网费问题,依旧无法真正解决。